从“一片甲骨”到地下古城,揭开商王朝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24-11-02 05:57:30 来源: sp20241102

  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在河南安阳正式开馆。洹水之滨,一座青铜色的博物馆拔地而起,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内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首次亮相,描绘出一幅商王朝全景图。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原站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参与了此次展陈的部分工作。他说,新馆开放背后,凝聚了众多考古人的心血。

  商朝,也称殷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保留有“当朝文献”的王朝。考古,将现实与想象连接,将文献资料与遗迹一一对应,让书写在甲骨文上的人物有了血肉。对于曾在殷墟工作27年的唐际根来说,商朝与当代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的筵席、祝福等,都来自商文化”。

  1928年,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挥出第一锹,拉开了中国考古人持续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至今已近百年。殷墟,成为我国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中,“大邑商”的轮廓渐渐清晰。

  “一片甲骨惊天下”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一片甲骨惊天下”“没有殷墟考古,就没有中国考古学”是世人对它的评价。

  在被发现之前,甲骨经历了漫长的流散过程。1899年以前,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北、洹河以南的农田中不断有甲骨发现,被当作“龙骨”卖给药店,有的“龙骨”还被磨成粉末,用来治疗创伤。

  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清代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传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因病服药,在中药中发现“龙骨”的龟板上刻有文字。经过反复推敲,王懿荣初步确认上面的文字为商代遗物。他也被誉为“甲骨文之父”。

  1928年,考古学家董作宾受命调查安阳殷墟甲骨出土流散情况,得出“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的结论,由此开启了殷墟的科学考古发掘。随后,郑振香、刘一曼、杨锡章、杨宝成等考古名家均在殷墟留下了身影。

  90余年来,殷墟宗庙宫殿区、居址区、王陵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重要遗迹,以及与之毗邻的商代中期都城洹北商城陆续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各类珍贵文物,基本廓清了殷墟的分布范围与结构布局,为探索早商乃至夏代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基础。

  殷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极其可观。其中最为重要的,当数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单字数量逾四千字,内容涉及商代政治与生活的各方面。它将中国信史推前了约1000年,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

  此外,还有陶器数万件,青铜礼器约1500件、青铜兵器约3500件,玉器约2600件,石器6500件以上,骨器3万多件等。

  其中,中国青铜器之最、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后母戊鼎,便是1939年出土自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大鼎用多块陶范浇铸而成,空心鼎耳和鼎身为分别铸造再铸接在一起的,在当时条件下,没有二三百人密切协作是不能铸造成功的。

  “妇好”——研究商代史的最好标本

  提到殷墟,不得不提到一位传奇女性——妇好。

  1975年,我国考古学家郑振香主持小屯村西岗地(妇好墓所在地)的考古挖掘工作,并于1976年5月发现了地下沉睡3000年的妇好墓。墓中随葬器品达1928件,包括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石器、陶器、象牙器、骨、蚌器等,还有6000多枚海贝和红螺。其中,109件青铜器上的“妇好”或“好”字铭文令她兴奋,并意识到“妇好”便是甲骨文频繁提到的商王武丁配偶。

  “很多人以为妇好是名字,其实是称谓。‘妇’是爵位,‘好’是国、族名,本字即‘子’。因为妇好是女子,按照当时的习惯在‘子’旁加上‘女’写成‘好’。妇好,即来自‘子’国获得‘妇’爵的女子,有点类似‘赵姬’或‘芈夫人’。”唐际根表示,“商王朝处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王国’阶段。作为王后,妇好可以直接与当时的王国社会相关联,是研究商代史、普及商代知识的最好标本。”

  “妇好曾经帮助国王清点甲骨,接见各行各业的代表即‘多正’,她爱美,喜欢化妆,墓葬里出了四枚铜镜,500件骨簪、28件玉簪。”唐际根打着比方说,甲骨文中的“妍”字,是一位女性头上插着多根发簪的会意。发簪相当于现代女性的化妆品,随葬品中有这么多骨簪、玉簪,可知她生前大概率是位喜欢打扮的女子。

  “除此之外,妇好或许还喜欢做饭,她的墓葬里出土了很多炊煮器;妇好一定很喜欢收藏,随葬品中有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凤、红山文化的勾形玉佩、大汶口文化的玉璇玑等,都是商时期的‘古董’;妇好还带过兵打过仗,生过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朋友圈’。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同一片卜甲上同时出现过妇好、亚弜、亚其等人物。而且,妇好墓中,更有铸有亚弜、亚其铭文的随葬品,说明妇好去世之后,她的朋友给她送来青铜器为其随葬,以表哀悼。”唐际根说。

  一块陶片填补“中商”空白

  学界普遍认为,洹北商城是近20年来商代考古、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之一,填补了商代早期郑州商城与商代晚期殷墟之间“中商”的空白,改变了传统“殷墟”的概念。这座古城的发现,与唐际根有着密切关联。

  唐际根回忆,自己刚毕业时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史前考古研究室。“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中央讲师团到殷墟,看到考古队陈列室里的商代陶器、铜器、骨器,感觉很有意思。当时,在安阳参与发掘工作的著名考古学家有郑振香、刘一曼、杨锡章等。他们说安阳的田野发掘、科研任务很重,非常缺人手。”就这样,唐际根从新石器转而研究商王朝,开始直接参与殷墟遗址的发掘工作。

  上世纪70年代,考古界已经建立了一个商王朝历史的编年框架。这个框架中,安阳殷墟等同于商代晚期,而比殷墟年代更早的郑州商城(上世纪50年代发现)被定为商代早期。

  唐际根在硕士论文中对此提出了质疑。凭着对陶器特征的观察,他隐隐觉得,当时学术界对殷墟陶器的分期存在问题。“当时的提法是,殷墟分为4期,其中第1期可以分为偏早和偏晚两个阶段,但我认为第一期实际是由很长时间压缩而成,第一期偏早阶段应该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阶段。于是,‘中商’的概念隐约出现。”

  在硕士论文基础上,唐际根写了一系列论文,明确提出“商中期”的观点,但迟迟未得到认可。他意识到,仅仅写论文还不行,只有到野外去,找到商中期的标本,才能证实商中期的存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唐际根带了一支考古队在河南安阳、河北邯郸一带进行考古调查。1996年的一个大风天,唐际根和刘一曼等一起,在安阳洹河北岸花园庄村附近的豫北棉纺织厂勘探,无意之中他踩歪了一棵白菜,拔出的白菜根须上沾了一块陶片。唐际根一眼认出这就是他想要的商中期陶片。此次发现直接促成了次年洹河北岸花园庄遗址的考古发掘。

  1999年,一座面积达4.7平方千米的古城被勘探出,相关的出土物陶器、玉器,均属于商中期遗存。唐际根反复考虑,决定将这座古城命名为“洹北商城”,并很快得到学术界认可。“能够亲自命名一座商城,是从事考古工作的莫大荣幸。”唐际根说。

  洹北商城的发现,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时间缺环,使得商代历史的考古学编年框架更趋完善。

  让殷墟“活起来”

  在殷墟工作期间,唐际根时常会遇到各种破坏遗址的违法活动。于是,他开始大力推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经过8年努力,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可以让世界关注殷墟,有利于殷墟遗址的保护,更有利于将遗址的价值融入经济发展,最终惠及民众。”唐际根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认为,申遗成功最大的核心价值在于整个世界、整个国家对于殷墟价值的认可,殷墟的价值需要不断地考古发掘和研究才能充分展示出来。

  近20年来,考古人员对于殷墟的探索从未止步。2006年至2011年,考古队在刘家庄村北地发掘出东西、南北纵横的大型商代道路多条;2015年至2019年,洹北商城北部发现了铸铜、制骨作坊,填补了商代中期都城手工业生产的空白;2016年至2019年,考古发现证实安阳辛店遗址为商代晚期大型青铜铸造基地……

  在考古发掘和研究持续推进的同时,殷墟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也迈入新的篇章——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管理条例》公布;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建;考古小镇等文旅项目稳步推进;甲骨文表情包、盲盒、雪糕等系列文创产品成为爆款;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公园等成为网红打卡地。

  “殷墟的展示利用需要坚持公园方向、保护遗址整体、重在都邑布局,而不仅限于陈列于室内的可移动文物。”唐际根认为,殷墟仅仅揭开了商代考古的一部分。对商王朝来说,殷墟只是整个王朝的晚期;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它只是一个时代。对于现代中国来说,它只是黄河流域的文明代表。理解殷墟,需要时间纵深,需要空间视域,需要不同资料的关联。“发掘出土的居址、手工业作坊、墓葬需要关联,考古资料与甲骨文需要关联。但关联或者结合,对学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 对话

  殷墟博物馆执行馆长岳占伟:

  1比1复制还原司母辛鼎

  公众可触摸感受吉金之美

  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后,精美的展陈和文物引发广泛热议和关注。新馆长什么样?有哪些特色和亮点?近日,新京报记者就此专访殷墟博物馆执行馆长岳占伟。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新馆外观设计借鉴《诗经·商颂》

  新京报:作为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新馆在选址、结构布局等方面有哪些考量?

  岳占伟:殷墟博物馆新馆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宫庙遗址隔河相望,位于殷墟大遗址保护范围之内,是殷墟大遗址考古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之一。

  殷墟博物馆的外观为“鼎”,借鉴了《诗经·商颂》,以绿野草台、鼎立大地、层叠深邃、青铜装裹为形,以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要,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内涵和考古学意义的“中华之范、文明圣殿”。中厅以玄鸟降而生商为主题,以殷墟妇好凤鸟玉器为原型,恢宏大气,空间开阔。

  博物馆多以中国商代青铜器兽面纹、云雷纹等作为装饰,以商代甲骨文作为展厅标识,以金文商代“子”姓作为装饰,古朴典雅,生动形象。整个博物馆的展陈主题随着展厅高度而升高,从探索商文明到讲述商文明,最终商文明走向世界。

  新京报:不少考古专家认为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试验田。作为载体,此次新馆开放,将怎样体现殷商文明?它与老馆有何不同?

  岳占伟: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开放,将从商代历史、考古发掘史、世界商文明等多个角度,结合最新的考古研究及发掘成果,对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进行全方面阐释,生动呈现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较于老馆,新馆的展厅面积更大,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空间区域更为完善。除了展厅面积差异,新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诸多珍贵文物都是首次亮相,将对近年来殷墟考古发掘最新成果如陶家营遗址、辛店遗址以及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等进行展示。

  老馆以“殷墟”为主题,而新馆聚焦“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在殷墟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展现商代社会文明与文化。此外,新馆建立了精细考古实验室,对考古文物进行全方位保护;建立了考古新发现展厅,更加及时准确地展现考古最新发掘与研究成果等。

  裸眼3D、可触摸展陈,让游客体验更直观

  新京报:在文物展出的表现形式上,新馆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岳占伟:新馆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设立裸眼3D、沉浸式数字展厅、电子互动屏等,赋予文物新的表达方式,提升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广度、深度、精度,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给予游客以更加直观的体验。

  例如,将郑州商城的杜岭方鼎、山东苏埠屯的亚醜青铜钺、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殷墟妇好墓的跪坐玉人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通过裸眼3D技术在同一空间呈现,让人们多维度、立体化、沉浸式感受商文明传承和甲骨文魅力。

  我们也通过视频与沙盘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大邑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繁盛的发展过程,使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晚商王都的演变。通过复原遗址与打包遗址相结合的展示方式,包括水井、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以矩阵式陈列向公众集中展示,可以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商代的文化现象,以及巧夺天工的技术工艺。

  我们还将司母辛鼎进行了1比1复制还原,再现了它未生锈之前的样子,并与原件共同展出。复原件未增加玻璃罩,让公众可以上手触摸,以指尖的触感感受三千年前的吉金之美。(吉金:古代以祭祀为吉礼,因此把铜铸的祭器称为“吉金”。)

  新京报:近年来,博物馆文旅热度不减。将殷墟博物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岳占伟:我认为,首先是要保护好。殷墟博物馆建有科技考古实验室、高标准文物展厅、文物库房等,将承担考古研究、文物修复、科技检测等功能,为殷墟科技考古和文物研究、保存、展示提供高标准的设施条件。

  其次是要研究好。在殷墟大遗址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科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等学科建设,增强考古、博物馆研究人才队伍的培养;增加整体性殷墟大遗址的发掘规划,确认遗址范围,理清遗址布局,同时做好整体性保护与研究;加快考古研究成果的转化。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