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立新求进 何以为先

发布时间:2024-11-18 11:35:19 来源: sp20241118

  2024刚过去一周,珠三角开局即开跑。

  1月1日,广汽埃安宣布,2023年累计销量超48万辆,同比增长77%,同时成为全球最快破百万汽车品牌;1月2日,深圳首批205个新项目建设集中开工,为做好全年各项工作扣响发令枪;1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宝塘电网侧独立电池储能站在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正式投运;1月4日,粤港澳大湾区“超级盛会”——2024大湾区(东莞)工商界高峰论坛及交流会在东莞开幕……

  奋勇争先的开年,源自一马当先的使命。仅以2023年前三季度数据看,广东GDP总量9.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0.53%,同比增长4.5%。其中,珠三角9市GDP达7.8万亿元,对广东GDP贡献占比81.3%,较2022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规模持续领跑。

  对全省贡献提高0.2个百分点,是珠三角经济韧性的表现,更是高质量发展的珠三角坚定回答。上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并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征程中,立新求进,是2024年珠三角的必答题。

  立新求进,珠三角应向哪里突围,何以为先?

  评论员:朱紫强

  产业突围:舍我其谁

  立新求进,珠三角要有敢于当先的底气,需要大城勇奋进。

  世界工业发展史一再证明,工业先发地区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有可能在一波接一波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浪潮中淘汰。没有产业的向上突围,珠三角的繁荣也是不可持续的。

  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转型的周期视角看,珠三角是创新开放前沿阵地,经济外向型发展水平高、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增长和人口集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在全球经济下行、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攻坚期,珠三角相应也面临更大转型挑战。

  佛山工业发展早,制造业规模长期居全国前列,而传统制造业占比最重。过去一年,借助数改智转、借船出海、推陈出新,一批如海天、蒙娜丽莎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企业实现产品迭代。

  过去一年,也有一批珠三角制造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刷新国民对国货品牌认知,擦亮了中国制造的名片,是珠三角产业突围有力证明。

  如坐落于深圳的比亚迪,去年新能源汽车销售302.4万辆,同比增加61.86%,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商;产自广州的中国首台纯电超跑——昊铂SSR,改写了国产汽车与高端无缘的历史。

  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稳住珠三角工业大盘的产业新秀。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广东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累计同比分别增长4倍、18.4%、29.2%。在一大批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显示器等产业拉动下,广州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于年内首次转正,同比增长0.1%;深圳2023年前三季度,战新行业增加值就突破1.04万亿元,GDP占比提升至42.5%。

  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助力珠三角头部城市广州、深圳顶住下行压力,也为腰部城市佛山、东莞经济回稳打下基础。

  佛山视战新产业为产业新形态的重要增量,将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培育成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后,提出到2025年把新型储能、医药健康、工业机器人产业培育成为千亿集群;随着9月至11月华为手机的强势回归,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双位数反弹,拉动工业大盘攀升。在“三部手机”技术迭代下,东莞经济加快企稳回暖。

  择高处立,是珠三角突围崛起的撒手锏,更是穿越多次经济周期重新焕发新机的先手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背后,还藏着一个不容被忽视的事实,那就是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工业总产值,广深佛莞在珠三角大盘占比都超过七成以上。广深佛莞稳,珠三角经济就稳。

  面对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2024年,广深佛莞表现只会更重要,更要夯实稳的基础,强化进的态势,向新而行、向优而进、向强而争,做好大湾区区域经济的压舱石,于危机中育新机,向科技创新要答案,推动更多优势产业形成生态集群。

  空间突围:迎风起势

  立新求进,珠三角要有奋勇争先的锐气,需要小城争上游。

  当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进入都市圈、城市群时代。上月,广东省政府印发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东莞、惠州入圈“大深圳”,肇庆、佛山入圈“大广州”,珠三角迎来发展新格局。

  作为大湾区空间突围的一次全新尝试,也为佛山大步“北向”“西进”、惠州在圈融圈、肇庆“向东看、向东赶”等城市格局变动打开更大想象空间。

  如果说广深佛莞是珠三角经济的压舱石,其他五座城市就是珠三角经济的潜力股。都市圈的规划和落实,更大的意义旧在于释放超大城市带动能力,助力圈内产业空间重组、优化,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从去年年中河套方案的横空出世,再到上月都市圈规划惊艳亮相,每一个涉及深圳的重大规划,都对深圳的城市能级提出新要求。

  惠州融入深圳都市圈,也将协同深圳、东莞参与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将更有底气和信心冲击广东GDP万亿第五城。

  但比都市圈合纵连横更动人的是环珠江口的空间突围。

  一个月前召开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聚焦深度融合推动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被再次提及。黄金内湾,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2024年,一个比肩港珠澳大桥的大湾区IP——深中通道将建成通车。在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看来,深中通道不是一座桥,而是一个时代。它将联通广州、深圳、珠江西岸三大都市圈,成为大湾区的黄金枢纽,为珠江西岸城市带来区外战略性力量。

  大时代需要新思维,珠江西岸城市需在新的坐标系中找准方位。

  珠海陆域面积全省最小,但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3.6倍。当下,珠海建成3座深海养殖平台,新动工建设3个海洋牧场项目,在海洋强省建设版图标记了清晰的坐标。

  中山拿出战士的态度,2023年来改出3万多亩工业用地。这一成绩单,比过去十年工业出让用地还要多。去年6月,更是首度携手深圳联手国际招商,奏响同城序曲。

  一度被认为“在珠非珠”的江门,在被“狂飙”带火后,期待依托跨江跨海通道进群融圈,鼓励“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

  肇庆在不断强化县域内生动力的基础上,密切对接广州、佛山帮扶地市,肇庆四县一市与关注帮扶区共建产业转移产业合作园,促进珠三角先进地区产业向肇庆有序转移……

  在这场环珠江口发展红利争夺战中,两岸城市空间突围比拼竞速,部分城市开始获得回报。截至2023年底,中山新招引200多家企业,服务300多家本土企业增资扩产,预计推动新增投资总额近940亿元,实现产业的“腾笼换鸟”。

  展望2024年,伴随深中经济合作区开园、深江经济合作区等新平台一一亮相……这些新空间将为大湾区高质量融合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在圈群的竞合中奋进,在奋进中突破。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更宽广的竞争合作,珠三角一众“小城”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甚至晋升为大城。

  目标突围:九城共舞

  立新求进,要有一马当先的士气,更要九城新跨越。

  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珠三角各市正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意志和干劲奋力开拓、攻坚克难,推动全省现代化建设展现新气象。

  围绕各市中心工作,各市分工协作,以攻关自身发展之痛点,作答“珠三角立新求进,何以当先”这个大课题。

  广州要回答,如何做最强省会。不仅要做广东的广州,更要做中国的广州。以自身带动全省强,做强做实国家中心城市等定位,向世界展示大城风范。

  深圳要回答,如何做中国示范。改革先锋的一小步,是现代化中国的一大步。朝着提前15年打造出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样板,为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

  珠海要回答,如何向海图强。围绕“小而美”“小而精”布局海洋经济作出示范,按照目标,至2025年珠海海洋总值要达到1530亿元,占GDP比重约25.5%。

  佛山要回答,如何保持制造青春。在“老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基业长青”中找准方向,一手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一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闯出制造业突围之路。

  惠州要回答,如何跨越城市圈层。在GDP跨过5000亿元,眺望1万亿等当下,加快进群融圈,扬长避短、迎难而上,融入双循环格局,冲击广东万亿GDP第五城。

  东莞要回答,如何彰显城市韧性。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城市,如何穿越经济周期,与全球市场共舞;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创新驱动,继续积蓄逆风翻盘的能力。

  中山要回答,如何推动深中协作。在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之际,超级工程变现之时,如何让深中相互协作,使中山成为满足高端人群、服务高端产业的湾区之心。

  江门要回答,如何重回主流。在成为网红城市之后,如何继续留住各界关注目光。抓住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通车的机遇,参与城市群分工,走向大湾区舞台中央。

  肇庆要回答,如何壮大县域。抓好对口帮扶,因地制宜、因县施策,走好“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差异化发展之路,为“湾区县象”破题……

  一年之计在于春,珠三角开局当先,九城共舞。当先,是正当的底气;当先,是应当的期许;当先,是争当的信心。

  锚定“走在前列”总目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突破”,2024年的珠三角,奋勇当先、一马当先!(南方日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