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2 03:24:27 来源: sp20241102
中新社 北京10月25日电 题: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闭幕 中外技艺共觅“和合天下”
中新社 记者 陈杭
图案层次分明的艾德莱斯绸、融入各类艺术形象的面塑、五颜六色的油纸伞……25日,为期4天的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在北京闭幕,约40个国家的近500个非遗项目、3000余件展品和作品相聚北京,描绘出中外技艺与文明和合交融的美好画卷。
以“大美非遗 和合天下”为主题的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包含“瑰宝生新辉”“美美与共”“玄圃积玉”“茶和天下”四大主题板块以及“非遗+”等内容。
走进以“美美与共”为主题的国际展区,来自东南亚、欧洲、拉美、非洲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传统饮食、传统舞蹈等项目亮相。
10月22日至25日举行的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上,乌兹别克斯坦展区吸引民众驻足。 中新社 记者 陈杭 摄乌兹别克斯坦带来精美的铜器、金银器皿、木雕、丝绸织物等手工艺品,吸引不少民众驻足。展区工作人员玛丽娅·霍普尔表示,通过参加北京国际非遗周,可以向中国民众展示乌兹别克斯坦丰富多样的手工技艺和产品,搭建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桥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已有4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在武汉面塑展位,霸气十足的项羽、面目生动的孙悟空、威风凛凛的关公……以一捧面粉为原材料,先以揉、搓、延、展手法捏造坯形,再用简单工具进行挑、拨、按、压,便可塑造出一个个吸睛的面塑作品。
10月22日至25日举行的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上,近500个非遗项目、3000余件展品和作品相聚北京。 中新社 记者 陈杭 摄武汉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刘洁表示,武汉面塑被列入武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取自荆楚历史人物、戏曲人物、民俗传说等,造型精美生动,工艺细致精美,从毛发到盔甲鳞片无不精雕细琢。
“北京国际非遗周是展示非遗文化、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重要平台,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交流、互学互鉴的机会。”刘洁说,他在现场与许多非遗传承人进行了创作上的交流,希望未来推动这一技艺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在四川分水油纸伞展位,一排排油纸伞错落摆放,格外吸睛。据介绍,分水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水油纸伞第七代传承人毕原绅表示,制作一把油纸伞,需要经过90多道工序,最终实现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
从历史中走来的非遗,如今随着“国潮”兴起正快步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从业十余年来,毕原绅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对非遗文化感兴趣,以青春的活力让非遗越来越潮。
“为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我们已开发出无味油纸伞、防紫外线油纸伞、植物标本油纸伞等产品,广受欢迎。”毕原绅说,希望将这项古老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推动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完)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