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丨“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发布时间:2024-11-09 13:08:49 来源: sp20241109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时强调。

  “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考察时指出。

视频: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丨“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外出考察就来到陕西延安。

  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听说老乡们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称赞道:“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从1940年陕甘宁边区延安自然科学院引入苹果苗木,到如今苹果产业成为延安全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火红的苹果,见证了现代化道路上梦想到梦圆的跋涉,也映照着一个百年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更好的日子,体现在顶层设计中,是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落实到日常生活里,是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社区学校的琅琅书声、开在家门口的老年食堂、拎包就能入住的长租公寓……

  “国之大者”,也是群众“小事”,老百姓的需求从来都是实在的、具体的。

  在全局上擘画,在细微处推进,一大一小间,彰显“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的为民担当。

  在上海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看“新上海人”的“安居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

  在四川宜宾学院,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叮嘱“民生首先是就业”;

  在福建三明市沙县总医院,了解医改惠民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

  “我到地方考察,总要到农村、城市社区,看看人民群众生活得怎么样,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交流推广,有什么操心事、烦心事需要我们解决。”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光是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

  悠悠民生事,枝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省,经济长足发展,却一度被“重城轻乡”困扰。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谋划部署下,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千万工程”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肯定这里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勉励大家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今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现阶段农民群众需求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重点实事,抓一件成一件,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稳,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向前,民生向暖,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在不断书写。

  策划:田俊荣 刘晓鹏 杨学博 姜赟

  统筹:李翔 余荣华 梁昌杰 曹磊

  文字:杨学博 邝西曦

  视频:安博文 仰婉晨

  校检:朱利 吴玥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