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0:47:24 来源: sp20241115
“智慧校园”长什么样?据悉,北京将在“十四五”期间遴选100所智慧校园示范校,引导学校创建新技术赋能下数据驱动、自适感应、泛在互联的新一代学习环境,全面服务学生更高质量的获得与成长。
近日,北京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名单公布,41所大中小学入选。其中,史家胡同小学、朝阳区实验小学、北京京源学校等作为小学代表,从智能化基础设施、信息化业务系统、空间应用线上线下融合、数智技术、课程课堂评价、师生素养发展、安全保障运行机制等方面,展现出智慧校园该有的模样。
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
今年9月1日,史家胡同小学雄安校区正式开学。借助希沃智慧黑板和教学软件“ClassIn”,雄安和北京两地的数学老师同时开讲,学生们共上一堂课,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思路的共享。“两年间我们大概做了上百节双师课堂。一种是骨干教师课,由一个骨干教师和一位年轻老师共上一节课;还有一种叫跟踪课,两个教师结对,长期共同工作。”史家胡同小学副校长汪忱介绍。
“智慧校园不仅是硬件设施,更是一个综合的信息化建设。”汪忱告诉记者,这个过程经历了十多年的努力。
早在10年前,史家胡同小学就被评为北京市数字校园示范校。当时,史家胡同小学已经从一个校区、七八十个老师,扩展到了好几所校区,集团化办学初具雏形,由此也带来了诸多管理上的问题。到2015年史家教育集团成立,整个集团校已拥有500多名老师。不同校区的老师们互相不熟悉,也不在一个校区办公,连发工资、排课表、预订场馆、访客预约等最基础的需求都必须通过线上完成,也由此催生出了对于线上办公极为迫切的需求。
“从史家教育集团成立起,我们就一直在研究一个能移动办公、迭代升级的服务合作形式。”此前,该校建设的“阳光e家”线上管理平台虽然也能在一个系统中把学校的所有业务都通过线上完成,但它不能移动办公,只能在电脑端操作,也不能迭代升级。
从2016年起,史家胡同小学先后和钉钉、企业版微信进行合作。依托成熟的平台,学校的信息老师可以很便捷地在平台上搭建自己需要的模块。“这些平台在设计上就是一种低代码的使用,不需要老师学复杂的计算机语言。这是我觉得智慧校园建设一个很必要的发展方向。它得是可持续的。”
在汪忱看来,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就是把人工智能引入到校园中,让校园变得更智慧。他以学生放学系统举例,在数字校园时代,每放学一个班,相关老师就会在电脑上填一个表,最终制作成总图表呈给学校领导。而智慧校园的放学系统,则会在班牌里植入芯片,当一个班的学生通过校门时路过传感器,系统就能显示每个班的放学进度,无需人工操作。
东城区多所学校的智慧校园还体现在电子阅卷、教学评价系统等日常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史家胡同小学每个班级的智慧黑板中都安装了一系列教学软件,通过各班使用一套硬件与软件,可以实现教学的统一管理和资源共享,校方也可以实时进行课堂评价。
汪忱表示,在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中,“区级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10年前,各个学校都埋头自己做自己的。如今,东城区教育部门引进了一批智慧教育软件,对东城区各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进行统一推进。”
教师上传海量数据自建智慧校园题库系统
“截至目前,我们学校智慧校园题库系统中试题总数108797道,考试系统共安排3688次,考试试题数44889个,考试累计参加人数1083166人次。”
12月22日,朝阳区实验小学主管信息化的教学主任王晓松告诉新京报记者,十几年来,他陪伴该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一路至今,目前该校共积累教学资源5823个,涵盖小学9个学科。这是0到1的过程,虽然过程很艰苦,但“扎实”是我们打造智慧校园的最大特色。
“我们最开始做的是学情数据分析,2007年开始规划,当时老师们确实有很大工作量,每天批改完作业后都会把结果上传系统,逐步建立了庞大的题库,所有学科常见、常考题目和解析都是老师们逐一上传而来。”
2008年,该校数字化校园研发完成投入使用,当时的系统涵盖了应用数据以及学生、教师的信息管理,助力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2009年,学校又据此开发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拿下专利。2014年,学校进一步对数字化校园系统进行整体升级,由数字化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型。
王晓松回忆,“那时老师真是挺苦的,但也因此打下了数字校园的基础”。他拿教研举例,从学校管理角度会有巡班听课的工作,以往听课更多是凭老师的感觉和经验,但基于各班乃至年级的学情大数据,老师们在听课前会从问题出发,寻找并解决授课的问题。“每个班的数据包括作业、错题、成绩等,基于大数据可以发现,有的班级学生成绩是长期稳定的,有的班级学生成绩则波动比较大,学情或上升或下降,从管理角度,我们会分析波动大的原因,帮助任课老师梳理问题、总结经验。有了数据做支撑,听课目的更明确了。”
但很快,学校就不满足于此。2014年,个性化解决学生日常口算练习、朗读练习问题的教研需求越发明显。王晓松介绍,对小学教育来说,口算和朗读等能力奠定了未来学习的基础,平时老师们会随堂给学生出口算测验和朗读要求,但孩子们回家是否能自主练习,练习质量能否保证则因人、因家庭而异,“有的孩子说读课文了,其实在家根本没读”。
王晓松介绍,学习助手研发应运而生。它如老师的“小助手”一般:数学老师在“朝实学习平台”APP上布置口算题,孩子线上做题,老师在线批改;语文老师发布朗读作业,孩子们在系统内录音阅读,绝大多数的事务在手机端完成,既解放了家长也高质量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朗读录音上传后,班级小朋友都可以听到,很多孩子还会反复录音,争取把最完美的阅读呈现在班级群中,互相点赞,在‘小比拼’中提高了孩子们的能力,也激发了兴趣。”
“智慧校园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12月下旬,北京室外气温低至零下8摄氏度,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孩子们正在教室里欣赏国家博物馆的展品。
这是学校与国家博物馆签约,共同开发的线上“博悟之旅”课程之一。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立体扫描,这所小学的学生们使用iPad足不出户,便能时时参观学习文物知识,甚至比在博物馆中看的更直观全面。
朝阳区实验小学的美术老师则在线上,像往常一样给爱画画的学生们举办一场属于孩子自己的线上画展。“我们在学校APP内开发了线上画展的空间,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满意的作品就可以上传网络,美术老师审核通过后便会展出,其他同学可以在线上画展浏览画作并给予点评和关注,形成一个线上交流的平台。”王晓松介绍,“每个孩子、老师在APP中都有唯一账号,如学生毕业、老师调离退休,账号就会及时停掉、更新,服务器属于学校,形成了安全的、实名的闭环,有效保护个人信息。”
“我们学校老师信息化素养还是不错的,有想法就尽量通过APP去实现,不光是美术老师举办线上画展,老师们还会提出运动打卡、在线比赛等。”
近年来,依托学校自主研发的“朝实学习平台”APP给了孩子们交流互动的空间,更像一种校内的网络社区,也满足了老师们的教学需求,可以说“智慧校园”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截至12月22日,这个学期师生使用“运动健康助手”603441人次,其中“身体素质锻炼”51万余人次,“专项技能训练”37万余人次;“口算助手”三千余个作业;“朗读助手”394个作业;“听写助手”407个作业;美术馆提交作品7297个,“这些资源为个性化的教研和教学提供了支持”。
打造学习微社区实现“共享、共生、共创”
而在北京城市西边的一所小学里,利用智慧教研实现的学习微社区正在让学习变得“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通过共享,共生、共创的核心理念,我们在教学楼道里不同区域打造了相应的学习微社区。”北京京源学校小学部校长王琦介绍,学校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兴技术支持下的教育空间、内容空间、技术空间功能的再造,每个小空间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学习社区,可以支撑全学科学习。
以科学课为例,京源学校小学部设有鸟类、兽类以及古生物化石类的动物博物馆,每当科学课程涉及相应单元时,学生们就会来到博物馆领取相应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完成任务后,把学习成果上传至网络社区,进行交互式学习。
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楼道艺术长廊的改造,设计出了属于自己的昆虫微博物馆。通过阅读《昆虫记》寻迹这些昆虫、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找到相应标本,身边没有的,就请教美术老师用图画的形式进行展示。
学校还在微社区给学生专门开设一间教室,随时开放,让他们探究研讨。通过信息技术,在给孩子提供任务的过程当中也提供了由老师开发的相应学习资源包,资源共分两类:一类是已有的学生学习成果、一类是老师依据现在孩子探究问题提供的图片、信息、微课等整体资源。
线上领取任务、学校提供学习资源、学生上传学习成果、形成主题式学习资源库……王琦介绍,学习成果是开放的,家长也可通过客户端看到孩子每一步的学习过程。“项目式的学习对接课堂课外,是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打造。”她说,随着智慧校园建设过程的推进,学生们逐渐从线上领取多学科融合的任务,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成果。
这些成果源于智慧教研。据悉,京源学校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形成区际教研共同体,以教学观摩、实施共研等方式,线上线下“对话”,丰富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同时,每学期在学校大的研究主题下,各教研组制定小的研究课题,每位教师每月以微课的形式予以实践,将录制微课上传学校网络平台。王琦介绍,现在学校共有微课300余节,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线上观摩、在线互评等方式进行组内教研,丰富常规教研方式。
谈及智慧校园建设,王琦表示,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很多内容都需要硬件支撑,但是硬件迭代升级需要资金,因此,期待未来能有以区域为单位的存储空间。与此同时,她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要与课程融合,应该给孩子提供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能够支持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路径和方法,以及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观点
汪忱
智慧校园建设,信息素养是核心
如今,校园的硬件设施,尤其是新建学校的硬件设施都非常完备。但在这基础上,校园的智慧最终还是需要人去使用实现。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核心。
在推进校园信息化的过程中,年轻老师相对接受得比较快。但是上点岁数的老师,尤其一些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做得特别习惯的老师,在接受信息化方面就有些阻力了。学校当时从每个办公室挑选了一个年轻党员老师,成立了“智慧教育临时党支部”,通过年轻老师带头,手把手地教会其他教师。
总而言之,尽管智慧校园的建设目前还不是很成熟,也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信息化办学是大势所趋。比如课堂评价系统,目前的技术水平,仅通过技术手段去评价课堂质量还不能保证100%的准确。但是这件事还是需要迈出第一步,你只有尝试了,才能真正带动这件事情的发展。
王晓松
希望越来越多企业助力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的建立表面上是促使老师工作效率提高,效率高了才有更多精力助力学生学习的效率,根源目标是学生发展。智慧校园的“智”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尤其是基于疫情打造的录课资源,让孩子们能够在APP中主动学习、多次学习、温习,有了课堂之外获得知识和发展的途径,我认为这也是朝着“智慧校园”理想中的方向发展,学生学习的途径多了,教与学的方式就会发生变化,如果学生把握住了学习的主动性,也许有一天将实现完全的个性化学习,每个孩子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速度和方向去学习。
我也希望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能够参与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助力学校有更好的软硬件资源,实现更多可能。
新京报记者刘洋 徐彦琳 苏季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