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3:10:56 来源: sp20241109
乘飞机从秘鲁首都利马出发,向东南方向抵达胡利亚卡市,再坐车约1小时,最终到达此行目的地,秘鲁东南部的小城普诺。飞机出发时从空中俯瞰,秘鲁西海岸广袤的土地上裸露着大片黄土,而飞机到达时,已然换了一个世界——乘车沿途向窗外望去,尽管仍旧鲜见高大树木,沿途的山地草原却带着绿意与生机,雨季的空气中也弥漫着些许潮湿味道。
这种愉悦的体验随着高原反应的到来逐渐消解。普诺地处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的安第斯山脉,如此高的海拔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这座小城依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很大原因是他们在这里能够一睹的的喀喀湖的旖旎风光。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且具备通航条件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吸引人的不仅是自然风光,更是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在诸多传说中,的的喀喀湖都被视为印加文明的起源地:相传,曼科·卡帕克奉太阳神之命从这里走出,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印加帝国;早期复杂而繁荣的蒂瓦纳库文明也始于的的喀喀湖沿岸……这些都不足为奇,湖泊及其带来的湿润环境及充沛食物,为早期文明的孕育创造了条件。而现在的普诺,因为众多民族及传统风俗的存在,还有着“秘鲁民俗之都”的称号。
乘船游于湖上,天光云影,碧波万顷,清风徐来,几只鸥鸟悠闲地从身边掠过。或许是这曼妙风景的治愈能力,高原反应带来的痛苦似乎减轻了。船继续向前行进,两侧芦草丛生,小船在芦苇中间划出长长的水波,最终在一处浮岛靠了岸。这种浮岛是当地土著居民乌鲁人世代依水而建、依草为生的水上家园。
相传印加帝国扩张之时,追求平静生活的乌鲁人居住在浮岛上避免冲突。乌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一种名叫“托托拉”的芦苇:浮岛由层层叠叠、相互缠绕的芦苇组成,漂浮于水面,岛上的房子、乌鲁人出行依靠的船只也都由芦苇建造而成,芦苇嫩茎还是当地人的重要食物之一。每隔一段时间,当地人都需要增添新的芦苇,以防止浮岛沉没。
登上浮岛,瞬时觉得脚下软绵绵的,每走一步都能听到苇秆摩擦的沙沙声。乌鲁人的芦草房前支起一个个小摊,上面摆放着他们手工制作的传统纺织品,颜色艳丽、纹饰独特,还有芦苇编制的手工艺品,摊主不时向游客兜售。不远处停泊的小船,船头饰以象征的的喀喀湖名字来源的美洲狮造型,船身不知被谁调皮地喷绘上“梅赛德斯—奔驰”字样,甚是有趣。
尽管在许多旅游宣传中,这些浮岛被称为“没有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但芦苇草房的屋顶上仍能看到不少太阳能板,现代化的蓄水设备也很常见。在岛上的公共区域,还设有学校、商店以及民宿。乌鲁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然发生了改变,或许对于很多现代乌鲁人来说,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游客。
离开的的喀喀湖,踱步于普诺市中心的武器广场,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精巧细致的石雕、斑驳的地砖无一不向游客诉说着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历史。400多年前,第一批西班牙人到达繁盛的印加帝国,无不惊叹于这个文明的辉煌。然而,封闭大陆的帝国终究不堪一击,许多帝国时期的建筑如今不复存在,诸多璀璨瑰宝也杳然无踪,延续至今的建筑很多是殖民时代所建。
秘鲁文明历经数千年,走过坎坷与歧路,在吸纳融合多种文化、多种元素后,最终成就今日之形态。登临普诺市区一处塑有美洲狮的观景台远望,小城怀抱着这个养育它的湖泊,在几抹橙红霞光下迎接夜幕降临。不远处的武器广场上,游客正和当地居民载歌载舞,迎接即将到来的狂欢节;许多人穿着传统民族服饰彩色长裙,扎着双马尾、戴着草帽热情地与游客合影。
如同浮岛需要定期铺上新的芦苇来保证稳定漂浮,如同一些乌鲁人曾经迫于无奈的生活方式如今变成赖以生存的旅游收入来源,如同穿着传统服饰做生意的当地人,曾经的“旧”无时无刻不迎接着现在的“新”,在新与旧、变与不变、现代与传统的交织中,小城普诺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新的明天。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21日 1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