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智能网联车发展空间

发布时间:2024-11-10 04:35:41 来源: sp20241110

原标题:拓宽智能网联车发展空间

  当前,如何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深化拓展开放合作,促进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更好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据有关部门介绍,在一系列智能网联汽车配套政策协同支持下,我国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截至2023年8月,全国累计开放测试道路超过2万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智能网联汽车在技术融合、产业升级、应用落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推动了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汽车产业与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领域技术融合,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智能网联汽车市场需求增长、规模扩大、用户接受度逐渐提高,相关技术也成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策持续支持。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目标和技术路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和市场基础;《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加强了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管理,规范了市场秩序,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这些政策的出台及落实,有助于构建统一标准、高效互通的智能交通系统,对于促进规模化示范应用和新型商业模式探索起到了积极作用。

  也要看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面临着一些短板。比如,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法规不完善,产业标准不健全,测试评价标准缺乏,车辆难以安全高效通过复杂交通环境,等等。未来,要进一步高质量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需政府、企业、行业组织、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方协力,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稳妥施策。

  在宏观产业政策层面,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监管机制,完善车辆制造、道路交通、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规范,健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建设通信网络、数据处理中心、智能道路等基础设施,支持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商业化应用。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性举措,建立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和认证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工程师、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等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在微观经营主体层面,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高水平一体化集成能力、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信息技术、通信、互联网等行业企业跨界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与技术融合。积极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和维修保养体系。重视车辆安全性设计和数据安全防护,保证信息安全和行驶安全。还应加强对产品的宣传,提高消费者认知度和接受度,以及其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购买意愿。

  在消费者层面,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提供相应的保险服务,减少消费者的风险顾虑,改进产品和服务。

(责编:郝帅、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