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长时间发酵或浸泡的食物 须警惕米酵菌酸

发布时间:2024-11-17 04:41:16 来源: sp20241117

   中新网 广州8月16日电 (蔡敏婕 廖温勃)近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一则通报引发关注:7月广东省共报告3起一般及以上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有2起为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共致2人死亡。

  米酵菌酸,一种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剧毒毒素。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适宜生长温度范围较广,最适生长温度36摄氏度至37摄氏度,最适产毒温度26摄氏度至28摄氏度。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中毒救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杨志前表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最适合该菌繁殖并产毒,因此,米酵菌酸中毒在炎热的夏天最为高发。近年,广东米酵菌酸中毒事件的大多发生在7月至11月。”

  需要长时间发酵或浸泡的食物最受米酵菌酸偏爱,如发酵玉米面(酸汤子)、发酵糯玉米汤圆粉等谷类发酵制品,河粉、粿条、米线等高水分谷薯类制品,以及泡发不当的银耳、木耳。以上食品的原料易受到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的污染,当制作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差、生熟交叉污染或者是储存不当,更易导致该菌大量繁殖并产毒。

  “米酵菌酸中毒早期常有程度不等的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早期消化道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时与其后出现的肝、脑、肾、心、血液等实质器官损伤的严重程度不相平行。”杨志前介绍,由于中毒早期消化道症状不甚明显,很多患者出现早期症状都没有引起重视,认为是一般的胃肠炎或者是胃肠不适,未及时就医以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不仅发病隐匿,米酵菌酸中毒患者病情发展迅速,目前尚未有特效解毒药物,毒素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分布到肝、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持续性损害。“重症中毒患者治疗相当困难,中毒发生后病情持续进展,最终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

  杨志前提醒,米酵菌酸中毒潜伏期一般30分钟到24小时,少部分可延长至1至2天或更长。当中毒发生时,应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第一时间催吐,减少毒素吸收;尽量保存可疑的致病食物,并及时就医。

  米酵菌酸无色、味,可耐120摄氏度高温,在酸性条件、氧化剂和日光下均稳定,被其污染的食物可有正常的外观和味道,一般的烹调方法不能完全破坏其毒性。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米酵菌酸中毒?杨志前提出三个要点:

  一是正规渠道购买并妥善保存,凡超过保质期均应舍弃。尤其是河粉、肠粉、陈村粉、粿条、米线等湿米粉。

  二是食用木耳、银耳等菌类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变质的不能食用;泡发菌类时间不宜过长、不宜隔夜,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采食鲜银耳或鲜木耳,尤其是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

  三是家庭自制谷类发酵食品,应避免使用霉变的玉米等原料,谷类浸泡时需勤换水,制作及贮藏过程中需注意保持卫生与通风防潮,避免污染。(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