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随笔丨怎样谋划“十五五”?

发布时间:2024-11-09 15:22:58 来源: sp20241109

  立秋启,草木结实。“十四五”第四年已步入中局,明年即将收官。而谋划“十五五”的努力,已紧锣密鼓地开始。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做好“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谋划工作。从去年12月起,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启动“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今春,各相关部委、各省区市纷纷发布“十五五”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征集承担者,结题时间大多定在今年年底前。

  谋划“十五五”,眼下正当思。

  五年前开启谋划“十四五”之际,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胸怀两个大局”之时——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谋划“十五五”,还是要从“两个大局”出发。

  近几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黑天鹅”“灰犀牛”频发,不确定性陡增。显然,要做好“十五五”期间,外部“动荡”再升级、全球“变革”再加速的准备。需对“两个大局”做更深入研究,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把握住“十五五”中国前进的确定性将从何而来。

  今年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三个面对”。每一个“面对”都很有张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把“形”与“势”看准,至关重要。“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生并存的“危”与“机”扑面而来,关键在化危为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一个“新”字是题眼,“新期待”里孕育目标。

  从建党百年之际踏上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中间,恰是“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个五年、三大步。“十五五”,2026至2030年,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紧扣住这五年的阶段特征,抓机遇、解难题,才能有的放矢。

  “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提出了20个可量化的具体指标。指标背后,都是有代表性的关键任务。“十五五”,如何让指标体系更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考验谋划水平。

  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的五年发展,任务何其多。坚持“两点论”——统筹兼顾,坚持“重点论”——抓主要矛盾,方能“牵住牛鼻子”。

  毫无疑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任务之一。谋划“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时,需充分考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谋划也是一种厘清,既认清潮流也认清自己,才能避免一哄而上,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谋划下一个五年,潜力机遇、堵点难点都要看,都是关键的着力处。为攻破堵点难点,做谋划时,首先就要解锁新知未知,创新思路方法。

  相隔五年,变化处处可见。跨领域的新知越来越多,跨行政区的协同发展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能不能坐到一起来?相邻行政区能不能携手做谋划?发展蓝图里的改革含量能不能更高一些?能不能从健全规划制度体系上多做文章?

  绘好新蓝图,需再创新气象。

  五年规划,国之大计。亿万百姓的生活、预期、感受、愿望,也在其中。谋划“十五五”,既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依托专业力量、汇聚各方智慧,也要善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悉心了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宏观判断与微观感受之间搭起更多生动桥梁。

  目前已开始的前期研究,就相当开放。上海提出,各类研究机构或个人可根据《研究指南》开展研究,也可围绕重大问题,自行确定题目自费开展研究,同时鼓励组成跨领域、跨学科团队联合研究。北京已在相关官网和微信公号上开通了“政民互动—十五五问题征集”等专栏。各地类似做法相当普遍。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连续主持召开7场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座谈会,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计于民,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进来,这是编制五年规划的好传统,也蕴含着不断创新的广阔空间。

  “十四五”的攻坚,“十五五”的谋划,正同步展开。时间紧,任务重。推动高质量发展,咱们正自我加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300多项任务,都要在“十五五”内完成。

  善谋,笃行,不辍,才能向前。

  (文丨总台特约评论员 杨禹)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