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0 20:03:26 来源: sp20241030
“过去创业就是创新,如今创新才能创业”
——浙江温州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观察
本报记者 孔祥武 刘军国
在浙江温州市,“过去创业就是创新,如今创新才能创业”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科技创新为新时代温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自动寻眼、自动对焦,检测双眼只需22秒……走进位于温州的中国眼谷产品展示中心,“校园近视智慧筛查设备”让人眼前一亮。由浙江清大视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这一设备,已为温州110万名中小学生做过近视普查并建档。目前,清大视光的市场估值已超过10亿元。
作为温州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专业孵化平台,包括眼谷在内的“一港五谷”竞相发展:中国数安港,集聚重点数据企业356家,实现数据资产入表;国际云软件谷,聚焦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基因药谷,落地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温州新光谷,挂牌运行浙江省激光智能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智能谷全面启动建设……
2019年10月,习近平主席向在温州召开的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致贺信,强调“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抱负、成就梦想,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共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
关怀始终如一。2002年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温州调研时指出,“温州这个金字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
不忘来时路,续写创新史。这些年,温州孜孜以求,持续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今年上半年,温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98亿元,同比增长6.2%。
“有中出新”集聚教育科技人才,做大创新平台
眼谷为何出现在温州?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部主任、中国眼谷首席科学家吕帆教授介绍,温州医科大学的前身温州医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视光学研究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家标准《标准对数视力表》的主要起草单位。
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防控,是每一个家庭的关切;老龄化社会,退行性病变如黄斑变性、青光眼等疾病逐年增加……眼健康问题广受关注,眼健康产业前景广阔。2020年6月,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平台的温州中国眼谷开园,布局眼视光装备、眼用材料、眼科药物、智慧医疗等产业,累计注册科技型企业240余家。
教育、科技、人才齐聚,中国眼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新时代做大创新平台的生动写照。2022年4月,温州启动大孵化器集群建设以来,孵化空间从80多万平方米增至620多万平方米,建设市级以上孵化载体161个,引育创新型项目8000多个、青年创新人才5.5万余人,为在孵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6.7亿元。
“创业创新都需要胆识,过去创业主要靠‘胆’,如今创新主要靠‘识’。”温州市副市长王振勇说。
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基因融入血脉,温州擅长“无中生有”。尽管三面环山,但温州以“向东是大海”的气魄,深挖“数学家之乡”的科学底蕴,自2019年起,连续5年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招才引智,厚植科技创新土壤,推动726个科创平台和项目落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做强创新主体
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业牌发展起来的温州,平均每9个人就有1人经商办企业,175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创业,还有近70万人分布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四千”精神打底,如今温州民营经济比重已达5个“90%”:企业数量占比、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工业增加值占比、从业人员占比、税收收入占比均超过90%。
公司总部设于温州的麦田能源,专注光伏逆变器及储能系统研发、产销,创立至今仅4年多,累计研发投入已达3.7亿元。其负责人朱京成介绍,公司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以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共研制86项专利技术,成为引领海外户用储能市场的企业。
做强创新主体,温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麦田能源是个缩影。以前的温州,家庭工厂遍地开花,住房就是厂房,家人就是工人,现已迭代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如今的温州,不仅有升级版的“正泰德力西、皮鞋眼镜打火机”,低压电器占全国市场份额超60%,还有“核风光水蓄氢储”——2023年新能源产业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24.8%,为温州主导产业之首。
“早在2003年,正泰集团就积极响应浙江省委‘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发展’的部署,布局上海,建立高压输配电设备及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后来陆续在嘉兴建立‘光伏制造+互联网’透明工厂等。”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随着G60科创走廊建设深入推进,正泰在长三角的布局全面铺开。
从一家起步时只有8人的小开关厂,正泰集团逐步发展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0万人就业的工业电器龙头企业、新能源领军企业。南存辉感慨:“时代赋予了正泰成长的土壤和力量,正泰紧跟时代发展节拍,在机遇与变革中不断创新。”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做优创新生态
作为地处长三角最南端的区域中心城市,温州尽管“地利”优势不明显,但抓住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一机遇,铆足劲做优创新生态:抢抓“天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汇聚“人和”——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在上海嘉定区、松江区设立两个科创“飞地”。
“入驻嘉定科创‘飞地’后,吸引5位专家加盟,一批高级工程师来温州工作,研发新产品40多款。”来自温州永嘉县的纽顿流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孙娒介绍,公司产值3年内从不到1亿元跃升至近3亿元,去年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筑巢引凤,协同创新,两个科创“飞地”吸引40多家温州企业入驻设立研发中心,拓展“技术研发在上海,产业转化在温州”模式。如今,温州1/3的规上企业在长三角建立研发机构。这背后,是温州创新生态在持续优化:连续3年以“新年第一会”聚焦人才和科技创新,每年新增各类人才超20万人。
前不久,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等关键链条紧密衔接,温州选聘356位来自高校院所的“科技副总”到企业帮扶,其中80余人来自长三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杭温高铁通车在即,日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温州,届时1个小时到杭州、2个小时到上海,必将迎来更多创新资源奔涌。(人民日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