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1:53:09 来源: sp20241116
2017年,余维刚赴国外参加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演出《秦琼观阵》后与小观众互动。 田豆豆供图
核心阅读
武汉楚剧院每10年一轮,招收一批“新苗”作为后备人才培养。目前武汉楚剧院已是“四代同堂”,新老传承、代代不息,成就了楚剧的不竭生命力。
从一开始的跨界表演到沉浸式小剧场,武汉楚剧院的每一次尝试,都引起不小的轰动。楚剧表演的创新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元。
翻开某时尚杂志2024新年月历,赫然映入眼帘的是湖北武汉楚剧院“当红小生”、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余维刚的帅气身影。他身着白色蟒袍,身量挺拔、眼神犀利,长袖一甩,威严又不失灵动,这是楚剧经典名作《绣鞋案》中主角左维明的扮相。只靠一个身法,几处眼神,余维刚就将主人公睿智、公正的精神气质表露无遗。相关的唱段视频,让余维刚和楚剧得到了一次“破圈”传播。不少老戏迷惊讶地说:“楚剧还能这么‘潮’?真想不到。”
楚剧是湖北富有本土特色的民间戏曲剧种,取材广泛,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十分浓厚。近年来,楚剧在传承与创新上屡创佳绩,武汉楚剧院涌现出多位获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领军人才,《养命的儿子》《三月茶香》《万里茶道》《向警予》《杨乃武》等多部剧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奖项。
今年“五一”期间,武汉楚剧院全新创排的沉浸式小剧场楚剧《又从西厢过》在大型商场连演10场,场场爆满。不少从未看过楚剧的年轻人,在售票厅前排起了长队。“现在,中国青年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掀起‘国潮’热,我们楚剧也要主动拥抱‘国潮’。”武汉楚剧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韩笑说。
新创戏剧精神内核紧跟时代
武汉因长江而兴,近代以来曾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商贸中心,素有“货到汉口活”的美誉。从一开始就汲取百家之长的楚剧,最擅长的就是紧跟时代讲述武汉发生的故事。
武汉楚剧院2006年创排的《三月茶香》,以上世纪20年代的汉正街为背景,通过一对恋人从鄂西茶乡来汉口茶庄寻梦的人生故事,彰显在“义”“利”冲突面前真善美的可贵。这部剧,既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剧情曲折、唱腔优美、表演精湛,2007年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二届文华奖剧目奖。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同年9月,中、蒙、俄三国倡议将“万里茶道”共同申报世界遗产。武汉楚剧院组建了“全明星”阵容的创作班底,精心打磨推出新剧《万里茶道》。该剧以行走于商道上的汉口商人为原型,讲述清朝年间大汉口茶叶商号“大河兴”的女东家玲珑挺身而出,不畏艰险,行走万里茶道,和掌柜叶天韬因茶结缘、因茶生情的故事。该剧音乐创作在保留楚剧韵味的基础上,运用歌剧和音乐剧的形式排演,让楚剧更加“时尚”,贴近当代审美。宏大的背景与精湛的表演相结合,《万里茶道》一经推出便获得好评。
《万里茶道》一炮而红。一部好剧,让楚剧一次次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在更大范围内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今年8、9月,武汉楚剧院又紧锣密鼓地投入《汉口茶港》的创排,这是“茶文化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对此,韩笑充满期待,“背景设定在上个世纪,但精神内核却紧跟时代,这是楚剧吸引年轻人的原因。”
新老传承成就不竭的生命力
“《三月茶香》里,我还是小伙计,《万里茶道》里,我就成了男主角,《汉口茶港》里我还是主角,不过我们00后的青年演员也都要登台表演了。”提起楚剧院的传承,余维刚信心满满。
余维刚13岁学艺,他不仅工小生,也工老生,能唱文戏,也擅长武戏,是楚剧院难得的文武全才。武汉楚剧院一开始就让他跟着国家一级演员、楚剧领军人物、文华奖和梅花奖获得者夏青玲搭戏。在《断桥》里,他们是白素贞和许仙,在楚剧经典《狱卒平冤》里,他们是靳氏与吴明,在《万里茶道》里,他们是玲珑与叶天韬……就这样,以戏为“实战”教材,手把手传帮带,余维刚迅速成长,年仅33岁就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当届最年轻的梅花奖得主。
2022年,武汉楚剧院推出新编楚剧《杨乃武》,该剧以“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为基础,结合观众的审美和余维刚擅长武戏的特点又做了不少创新。在余维刚饰演的杨乃武受刑时,通过棍子上的后空翻、串趴虎、入背卧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表现人物受刑时的挣扎与悲愤,情绪层层递进,让表演更有视觉冲击力。该剧在第十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闭幕式首演后,在全国各大戏曲节中频频亮相,连演20余场,不论是否熟悉楚剧,观众只要进了场,无不叫好。
“古老楚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年轻人才的培养。”韩笑说。武汉楚剧院每10年一轮,招收一批“新苗”作为后备人才培养,剧院制定了艺术人才发展规划,并通过名家工作室、百戏工程项目、武汉市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计划、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楚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青年人才传授技艺,同时推荐青年艺术人才参加国家、省、市各类研修班学习,不断提升艺术修养、能力水平。
目前武汉楚剧院已是“四代同堂”。2023年该院又与武汉市艺术学校以及黄陂、蔡甸、新洲楚剧团共同开办了2023级楚剧中专班,新招收了53名学生,基本形成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骨干人才和基础人才“四位一体”的塔式人才队伍结构。新老传承、代代不息,成就了楚剧的不竭生命力。
传播方式既新潮又有“戏”
“相公,推慢一点!居家度日要用心,要学豆粒任磨平。你两耳不闻灶台事,哪知烟火皆苦辛。”“崔莺莺”嗔怪道。“哎哟!这磨盘好重,我搬不动啊!这位兄台,可否帮小生抬一抬?”磨盘倒后,“张生”弯腰试了试,左抬、右抬,磨盘就是纹丝不动。谁也没想到,“张生”竟直接从舞台走到观众中间,找起了帮手。一片笑声中,被选中的观众兴奋地走上台,将磨盘抬起。
《又从西厢过》主要角色只有张生、崔莺莺、孙飞虎三人,由楚剧院90后、00后青年演员担纲,讲述郎才女貌、爱情坚贞的张生和崔莺莺历经磨难成婚后所面临的家务琐事。将“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偶像拉入日常生活,故事立刻变得有趣又接地气,其中折射出的婚恋观也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
从一开始的跨界表演到沉浸式小剧场,武汉楚剧院的每一次尝试,都引起不小的轰动。楚剧表演的创新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元。从在电视节目中与流行歌手合唱到为“手游”演唱主题曲,从拍摄时尚杂志到录制网络宣传片……这一切都使得楚剧越“潮”越有“戏”。
2024年6月8日、6月15日,“戏苑夏之曲”青春专场——武汉市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成果展示活动,分别为武汉楚剧院青年演员陈晓檬、邓雅倩举行了专场演出。在《小宴》《宝莲灯·华岳庙》《访友》三出经典折子戏中,青年演员陈晓檬运用各不相同的眼神、身段、唱腔,演绎了三个特色鲜明的人物,吕布的雄姿英发,刘彦昌的庄重端正,梁山伯的潇洒儒雅被他刻画得惟妙惟肖,展现了“雉尾生”“官生”“巾生”这三个小生行当的独特魅力。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越来越“潮”的楚剧,将迎来欣欣向荣的未来。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4日 2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