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16:29:15 来源: sp20241114
纪录片中,非遗传承人刘仰根在检查西山纸成品。 出品方供图
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文化形态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45项、国家级传承人143位。近日,由福建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联合出品的“闽人智慧”系列人文纪录片《智在匠心》,在多个传播平台以中、英、俄、法、西、阿共6种语言向全球播出,展示凝结在福建人民世代相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闽人智慧”。纪录片播出后,在海外引起持续关注和热烈反响。
福建非遗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彰显着独有的东方审美,而沉淀在这些非遗作品之中的,正是文化与历史的厚重质感。《智在匠心》以中外共通的叙事方式,通过八闽工匠对传统技艺的自述与理解,润物无声地在文本中注入文化和哲学意涵,让海外受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东方文化的含蓄之美、纯朴之美、灵韵之美。
“择一事,终一生。”在对福建非遗技艺和作品的赞叹之余,更令海外受众震撼的是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持守。《智在匠心》全程未加旁白阐释,而是在非遗传承人的娓娓道来中,讲述他们对师徒传承、艺术创作和人生道路的感悟和思考,描摹出八闽工匠的艺术世界和精神世界。纵然片中的10位匠人领域不同,但他们都对非遗技艺表现出一样的热爱与执着。他们对技艺传承之严谨,对守正与创新之斟酌,对工匠技艺之求索,令人感佩。在国际传播中,正是匠人们内心深处的温暖纯粹、对手艺无止境的追求,拉近了非遗文化与海外受众之间的距离。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智在匠心》这样的文化作品在海外产生广泛影响,给予我们更多国际传播启示。
打破国家间的文化壁垒,建立文化认同是关键。《智在匠心》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强调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这不仅促使海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国非遗的文化认同。这启示我们,国际传播中应当遵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逻辑,向海外受众传达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强调人类的文化共性,从而与各国受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结,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
“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成功的国际传播一定是“审美的传播”。在借助文化出海进行国际传播之时,“理念-文本”的双重审美建构至关重要,既要强调传播文本理念的“合目的性”,也要突显传播文本形式的“合规律性”。对此,我们应当巧用东方美学。李子柒描摹的中华田园生活在国外意外走红,也说明海外受众接纳并喜爱东方审美,因而非遗文化同样可以通过展现东方神韵的方式,赢得更多海外受众。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叙事逻辑,以此实现传受双方的情感共振,使他者乐于接受中华文化。对此,国际传播应注重总结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因素。事实上,非遗之美,美在传承,美在文化,美在高超技艺,更美在匠心。他们以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向世界传达大国工匠之精神。因而,巧用情感叙事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获得正面传播效果的重要原因。
面向未来,我们应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着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高水平作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