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绘写时代华章(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发布时间:2024-11-14 13:13:10 来源: sp20241114

  中国画《休戚与共》,作者罗玉鑫。

  “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线上展厅。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书法与中国画,作为华夏文明瑰宝,涵养着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文化气韵。10年来,文艺工作者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登“高原”、攀“高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书画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天,本版特邀两位文艺工作座谈会参会代表撰文,与读者分享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会与收获,以及对书画艺术传承发展的思考。

  ——编  者

  

  守正创新显中国精神

  冯  远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近年来,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注重守正创新,在美术创作特别是中国画创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看,它使用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在宣纸和绢等材料上作画;从内涵看,它包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哲学、道德、美学等方面的价值认知。植根中华文化的中国画历史悠久,跨越了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诸多阶段的传承、变革,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体系,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珍贵的财富。

  今日之中国画紧随时代发展,不光诗书画印并蓄、中外绘画元素共融、体裁众多、形式独特,新观念、新方法、新形态也不断涌现。以花鸟画创作为例,一些青年美术工作者用心感受时代和生活,创新运用传统技法,以独具个人风格和现代审美的艺术语言描绘时代风貌。比如,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进京作品展上的罗玉鑫中国画《休戚与共》,以现代构成意识布局黑白互现、虚实相生的构图,以工笔水墨渲染自然生命情趣,呈现了北极生态系统多样和谐的美好景象:冰面上,北极熊一家依偎在一起,幸福温馨,憨态可掬;冰面下,体型各异的海洋生物悠然自得地在水中穿梭,身姿流畅,和谐美妙。作品对自然家园的关注、对生命状态的表达,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美术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变化中亦有不变。纵览当代中国画创作,无论是盈尺小帧,还是大幅巨嶂,虽因主题内容、画家修养技艺以及社会需求不同而风貌迥异、各竞神采,但都追求“意”的旨趣表达和“写意”的方法表现。中国画范畴中的“意”,内涵丰富,并不专指写意画或写意精神,其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在认知、反映、表现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特思考,最终呈现为所图写物象可资升华发挥的潜在精神特质,与画家命意中的主观意向、意图叠加重合而成的视觉形式,即作品。对“意”的求取和写意的方法,使中国画如诗歌一般,以丰富的象征和比兴托物寄情咏志,诚如唐代张彦远所言“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中,不少中国画作品都反映出创作者对“意”的追求,如唐勇力《盛唐书画艺术》、田黎明《桃花源记》等,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画的美学品格。

  近年来,小幅美术创作受到更多关注。小幅作品注重意韵、意趣、意格,既可工致谨严、三矾九染、设色艳丽、笔不厌精,也可寥寥数笔、水墨渲淡、简概空灵,或工或写,或兼工带写。小画不小,它同样需要画家精心构思、畅意表达。如若以为小画即小品,聊以自娱随性、不经意而事之,便容易失之浅白、浮滑、潦草而有炫技之嫌,从而削弱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新时代美术工作者在小幅美术创作中不断探索创新,从中国美术馆“美在致广——全国小幅美术精品展”等展览中可见,一批美术工作者以精湛的笔墨、造型技艺和高雅的品位格调,妙笔生花,创作出不少怡情遣性、令人心生喜欢的优秀之作。一些作品以小见大、以简驭繁,艺术呈现当代人的精神面貌、美丽中国的大好河山、生机盎然的四时花鸟等,既反映了时代风貌,也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数量众多、量身定制的巨幅中国画纷纷进入展厅、会堂,也是新时代美术事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现象。在古代,人们进行艺术交流的方式多是三五同好相会雅聚,展卷观赏、品鉴书画作品。如今,一座座高庭阔宇的美术馆拔地而起,既为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变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展示空间,也促使中国画的尺幅日渐增大。然则中国画并非以大为佳,大画、大作须求打动人心、吸睛撼魂。近年来,伴随“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等美术创作工程的实施,以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七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等展览的举办,涌现出一批鸿篇巨制。例如,何家英、王振、祝建华等人创作的《双喜临门》,长5.6米、高2.4米,创作团队运用传统矿物色并结合壁画技法表现国庆节办婚礼的热闹场景,实现了传统材料技法与现代题材的巧妙融合。此外,张琳与杨可合作的《筑梦未来》等作品,均在画面布局、人物塑造、色彩表达等方面有所拓展,为大尺幅创作积累了有益经验。总之,大画之“大”,需要有坚实的造型功夫、笔墨色彩驾驭能力和富有创意的构成设计支撑,须注重大意境、大气势、大格局。远观取其势,务求新颖别致、神摇目夺;近观重其质,务求深入描绘精妙耐看,虚实轻重得宜、色彩和谐饱满、笔墨技艺精熟、制作手法精良;还要能够引人入胜、令观者产生丰富的思绪联想并从中获取教益,方能称之为精品佳构。

  小画怡情、大作撼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分属于两类不同的艺术取向追求和审美感官效能。但在实践中,作品不分大小,都需要美术工作者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积累学养、夯实基础之上,围绕“技”和“道”两个层面下苦功。综合思想、学问、才情、修为,谙熟艺术创作规律;练就笔墨色彩、语言长技,活用工写制作规律;悉心研习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积极探索创新形式、方法、语言并建立起新的中国画品评标准,有助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画更上层楼。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开书法新境  为时代书写

  张  海

  10年前,我有幸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指示精神,既为书法界指明前进方向,也令我们倍感责任重大。10年来,广大书法工作者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本清源、艺以弘德,在创作时代精品、开拓艺术新境、弘扬书法文化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为书法事业的繁荣兴盛夯实基础。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书法不像绘画和文学作品那样直接描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是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汉字为表现对象,既记言录史,又传情达意、焕彰神采。书法艺术所蕴藏的价值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深厚滋养,也影响、反哺着中华文化。

  回望传统,历代书家留下大量佳作,成就了一座座“高峰”。新时代的书法“高峰”在哪里?与古人比还是与今人比?实实在在的依据,是历史和人民的认可度。只有心怀天下、情系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才能创作出引发时代共鸣、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之作。新时代为书法工作者攀登“高峰”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广阔空间,关键需要书法工作者将创作同民族命运、人民期待联系起来,坚守人民性、时代性、艺术性,笃行不怠,力耕不止。为引导新时代创作,近些年中国书法家协会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团结书界同道,先后组织以“名篇、名家、名作”为主题的“三名工程”,举办“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征程: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书法大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等,鼓励广大书法工作者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抒写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在这些展览上,涌现出不少优秀之作,集中呈现了新时代书法创作的新风貌。

  攀登书法“高峰”,还要在深研传统的基础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等不断改革组织模式、优化评审机制,更加强调入选作品的人文气韵,促使书法工作者提升传统文化修养、加强书法艺术本体研究。“尚意千载——宋代书法主题展”“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等展览,通过古代经典与当代创作相映照的形式,引导书法工作者鉴古知今,在植根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对书法艺术而言,缺乏创新的继承是不完整的、表面的。我在创作中也时时以“三问”鞭策自己:“耐得住寂寞吗?”“精品意识强吗?”“超越自己了吗?”我想,这是与当代书法工作者共勉的追问。从艺几十年,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坚持对传统展开“马拉松式”的学习研究,力求去创造“一厘米”的高度,可谓“垒土一厘米,毕功成老翁”。今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以“行稳致远”为主题,展示了100余件80岁以后的新作——作品的书写内容、形式选择、表现手法等全方位求创求变,体现了我对传统艺术创新的理解。当然,个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艺术创新永无止境。努力向上,让经典滋养自己,让作品烙上新时代的印记,是广大书法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书法是人民大众的艺术,书法界在潜心创作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惠民、育人、润心。比如,中国书法家协会2012年启动的大型公益书法培训——“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坚持以学为本、以学养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文熏陶与技法锤炼相结合中,全方位提升学员能力,历时6年为西部地区培养了千余名书法人才;2014年启动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等项目,均通过强化人才培养的方式,持续助推书法事业高质量发展。此外,《中国书法大会》等节目,以中国书法发展源流为主线,聚焦书法经典,运用情景表演、讲述等多种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和源远流长的汉字发展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

  书法教育扎实推进、书法理论研究持续深化、对外交流不断拓展……新时代书法艺术彰显蓬勃发展活力。从“美术与书法”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到“新时代书法教育发展论坛”等学术活动相继举办,再到教育部成立中国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书法的学科地位得到相应提升,大众对书法教育的关注度持续增强,书法界对书法教育与学科建设、书法教学课程与体系构建、书法教材编写等课题的探讨也更为深入。同时,书法理论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在“全国书学讨论会”“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学术讨论会”等活动中,一批书学研究领域最新成果集中亮相,这些兼具原创性、学理性与创新性的理论成果,反映了新时代书法理论建设成效。走出去、请进来,汉字之美在国际交流中绽放。在“传承与发展——首届国际书法嘉年华”活动周期间,13场汇集中外书家作品的主题展览,让广大观众充分领略书法艺术跨越国界的魅力。“汉字之美·中国书法环球行”等项目,则通过在海外举办书法展览,不断增强书法艺术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奉献“高峰”之作,广大书法工作者任重道远。峰高无坦途,前行路上,还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书法工作者当以坚定的职业操守和艺术定力,孜孜不怠,砥砺奋进。

  (作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3日 08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