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01 21:45:28 来源: sp20241101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加快形成——产品从规模生产到个性定制,产线从劳动密集到人工智能,生产空间从工业园区到深海深地深空,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使新质生产力展示出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

  高瞻远瞩,把脉定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重大部署,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引。

  新征程上,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物质技术基础。

  (一)

  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

  新的历史起点,也是重大历史关口。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另一方面,部分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依然存在。

  从外部环境看,百年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低迷,有的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筑“小院高墙”、搞“脱钩断链”。

  从内在条件看,传统的发展方式对土地、自然资源的依赖较重,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中国需要积极抢占和充分利用变革机遇,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面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如何在化危机、闯难关、应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

  从去年在一些地方考察调研,到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到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再到赴湖南考察并在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实践要求,并从理论上作出总结概括——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的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以高水平生产力不断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从“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到“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再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遵循。

  江苏常州,曾经的“苏南模式”代表,一度发展放缓,去年跃升为我国第二十五座“万亿之城”。人口和面积都不占优势,为何能释放如此爆发力?

  向“新”图强,聚“链”成势。依托乘用车制造“家底”,引进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入驻“建链”,推动动力电池集群壮大“强链”,吸引零部件企业“延链”……常州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乘势而上,造就7000亿元级产业链。

  自常州出发,沿长江而上,安徽合肥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产业地标,湖北武汉持续“追光”打造“万亿集群”,四川宜宾瞄准“绿电”推动“酒都”变“锂都”……“老牌工业市”变身“新兴产业城”,奏响新时代“长江之歌”。

  产业因“新”而活,城市向“新”而进,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足。

  (二)

  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要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河北,雄安新区。“5G+北斗”定位导航技术,将2万千米高空的信号高质量引入地下12米,建设成本只是传统技术的一半。这一支撑“地下一座城”精准管理的商业航天科技,可以推动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布局,更能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

  浙江,平湖农开区。鱼菜共生系统提升养鱼密度近20倍;智联植物工厂里浇水、施肥、控温全部依靠“智慧大脑”,亩产效率大幅提升。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向“新”而行,提“质”而上,现代农业新模式不断出现。

  河南,郑州。哈工大郑州研究院“种出”纳米金刚石,最坚硬的材料有了高弹性,既可做生物皮肤,又可应用于下一代芯片。基础材料是制造业赖以发展的基石,致力开发先进材料,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聚。

  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瞄准供需无法高效匹配的痛点,海尔开发卡奥斯工业互联网,以先进算法赋能智慧制造,中央空调互联工厂的整体效率提升2倍,洗衣机互联工厂的上门服务实现“秒级派单”。利用这一互联网平台,深耕皮革业的宝恩制革,生产研发效率提升15%;制造高端纱线的正凯新材,万锭的用工人数减少76%,动力成本下降60%……

  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成为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北新建材天津工厂,“吃进”黄色脱硫石膏,“吐出”洁白石膏板,每年可帮助燃煤电厂消纳脱硫石膏近30万吨,节约100余亩堆存土地,有利于减少因开采天然石膏矿带来的环境破坏。

  中科三安无人植物工厂,利用特殊“光配方”和全智慧管控,无需阳光土壤、无需农药喷洒,蔬菜单产量比传统大田农业生产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是绿色技术的创新驱动结果,绿色低碳产业快速成长,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作为新质生产力显著特点的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还必须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翻开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的年度数据图,一条变化的曲线耐人寻味。

  2016年到2020年间,装机容量从50万千瓦增长至330万千瓦。2022年起,曲线坡度骤然加大,2023年数据飙升到3000万千瓦,在高基数上,同比增长逾2.6倍。

  产业铿锵突进的背后,在于“路线图”和“施工图”更加清晰——2020年我国明确“双碳”目标,2021年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今年首次将“新型储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源于金融、财税、电力、招投标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强化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完善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平等参与企业招标投标活动的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就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就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抢抓机遇,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定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三)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做到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论断,蕴含“立与破”“取与舍”“同与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湖北,石首。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打好,造纸业何去何从?

  用好芦苇资源,满足用纸刚需,以绿色破题,用创新答题,百亿元级投资的特种纸生产基地投产,万吨级产能的新材料生物质炼制工厂落地。能制造高端新材料的芦苇,从“荒野弃儿”变为“资源明星”。

  用新技术改造提升造纸业这一传统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是“立”;推动造纸业跑入电子、医药等“未来赛道”,这是“破”。“立与破”,折射格局和思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先立后破。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底座”,“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要把握好“立与破”的关系,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做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赛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何合理布局?“取与舍”,考验眼界和定力。

  2022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宁夏中卫成为全国首个“双节点”城市。

  这里地处中国陆地几何中心;风电、光伏等“绿电”丰富;荒漠戈壁开发后可提供充沛的土地资源;年平均气温8.8摄氏度可支持数据中心自然散热;气候干燥无需除湿……劣势变优势,短板成跳板,从戈壁荒漠到数据中心的产业跃升,关键就在于对独特优势的精准把握。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问自身的条件禀赋什么项目都想上,结果必然是“一哄而上、泡沫化”。要把握好“取与舍”的关系,立足本地实际,精心分析并用好用足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城市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那不一定。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

  如何防止新赛道内出现投资扎堆、产能过剩?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同与异”,影响质与效。

  在大局中找准定位,在共性中寻找个性。

  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芯片是现代制造业的“粮食”。破解“缺芯少魂”问题,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产业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的长三角共谱创新“协奏曲”——

  上海微电子实现“中国芯”国产光刻机的重大突破,浙江嘉善复旦研究院主攻集成电路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推广,江苏通富微电子的封测技术与“国际一流”没有“代差”……走差异化、多元化的良性竞争路子,“中国制造”就会加速迈向“中国智造”。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分类指导。不能搞一刀切的“齐步走”,搞同一种模式的“抄作业”。要把握好“同与异”的关系,坚持深入调研、把准规律、分类精准施策,使产业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切合需要。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掘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我们就一定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9日 01 版)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