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9 15:40:27 来源: sp20241109
“一老一小”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其中,如何照料好“老老人”与“小小孩”更是困扰许多家庭的急难愁盼问题。
近年来,北京不断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今年布局建设10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力求实现“‘老老人’在哪里,设施供给在哪里,服务跟进到哪里”。在“小小孩”托育保障方面,北京去年提出托育服务发展三年目标,启动普惠托育服务工作试点,按计划,今年将新增普惠托位1万个。
医养结合,托养“老老人”需求24小时响应
根据北京养老行业协会今年6月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老老人”是指80岁以上或失能失智老年人,全市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中,“老老人”占比92.8%,他们对护理和医疗有较高的需求。
2021年,李先生的父亲突发脑梗死,认知能力受到影响,如今也已步入耄耋之年。李先生工作繁忙,即便雇了保姆,也难以实现24小时的陪伴和照护。今年4月初,在多番对比考察后,他把父亲送到了北京市丰台区北宫镇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托养。
7月8日,记者在该养老服务中心看到,中心设施完备,有托养公寓、调度中心、社区食堂、评估室等功能区,可容纳64名老人入住。该中心今年3月正式开放服务,属于今年布局建设的10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之一。
据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汉桥介绍,北京市开展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实践探索,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一平台”指的就是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这一综合体具备六项功能,包括集中养老、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心理服务等基础服务功能,以及志愿服务、疾病筛查、公益宣传等拓展服务功能。“比起一般的养老机构,中心的价格更普惠,照护服务和饮食营养搭配都很专业,性价比很高。”李先生说。
其实,对于和李先生父亲类似的“老老人”而言,养老服务中心的功能基本能覆盖他们的需求。中心副主任牛春晨告诉记者,中心与三级医院及周边社区医院合作,医护人员24小时全天候陪伴,能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疾病预防与控制、康复疗养等多方面的一站式医养结合服务。
老人在中心住了三个多月,李先生欣慰地发现老爷子的精神状态饱满,身体状况也没有恶化,“以他的身体情况而言,能维持现状我就很满足了,我希望专业的照护能让他多享受晚年生活。”
配餐送餐,居家“老老人”吃饭有着落
对于能自理的居家“老老人”,吃饭是一个难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社区餐厅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餐厅将作为养老助餐主渠道,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一日三餐的堂食、送餐服务。”郭汉桥表示,餐厅同时面向社区其他居民以市场化方式开放,既能保证助餐点盈亏平衡,又能为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拓宽获客渠道。
紫竹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是北京首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于今年年初投入运营。开业前夕,记者探访该中心时看到,社区餐厅的窗口能清楚看见后厨动态,厨房内有机器人智能炒菜。社区餐厅采取“以两计重”的售卖模式,老年人可依据个人口味自选菜品,还为高龄老年人提供价格优惠。
社区餐厅设有24个堂食餐位,也提供代取餐服务。依托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工作机制,餐厅还引入河北张家口优质资源和专业团队,科学定制每日食谱,每周挑选近100种食材、每日10道菜品,全面合理营养搭配。
而北宫镇养老服务中心链接2个养老驿站资源,能为周围5个小区提供助餐服务,还能以区域调度中心的方式,辐射北宫镇16个社区/村的养老服务。
家住丰台区红山郡小区的周大申今年80岁,老伴儿储凤英也年过古稀。两年前,两人开始在家附近的养老驿站用餐,现在中心已打通资源,还提供送餐服务。储凤英说,中心还会根据他们的意见调整菜品,比如之前有小白菜,茎多,“老老人”吃起来费劲,接到多位老人反馈后,配送餐食中不再有小白菜了。
与后辈同住的“老老人”也有用餐服务需要,午饭需求最为突出。高先生的母亲已经86岁,自己做饭比较困难。半个月前,高先生带着母亲去中心的餐厅解决午饭,“荤素搭配很合理,种类也多,饭菜可口,老人比在家吃得还要多一些。”
据介绍,该中心自开业以来,上门助餐920人次,堂食助餐2000余人次,理发近600人次,家政清洁60人次。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养老服务综合体成立,作为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发挥为老人尤其是“老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作用。
“小小孩”入托,健康安全有保障
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照料未达到幼儿园入园年龄的3岁以下幼儿是个难题。
林女士和丈夫都要上班,她的父母尚未退休,公公婆婆年岁已高,“我请了育儿嫂,开销很大,沟通也很消磨情绪。”另一位孩子的妈妈也曾把托育任务交给长辈,但长辈照护时的教育思路不同,且“家庭看护很难给孩子创造社交空间和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托育或许是最优解。七宝妈妈把孩子送到了金融街惠泽幼儿园(月坛园)托班,她的动机几乎囊括了家长们的主要考虑:促进孩子发育并培养自理能力、减少隔代养育冲突、平衡家庭与事业。
《北京市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年-2025年)》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多元化托育服务供给体系,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其中普惠托位占比不少于60%。通过幼儿园开设托班、社区办园点转型等方式新增普惠托位不少于3万个;通过建设社区托育点、单位托育点和现有营利性托育机构转普惠机构等方式新增普惠托位不少于3.2万个。
根据方案,北京将在充分满足3岁至6岁儿童学前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岁至3岁婴幼儿。实际上,幼儿园开设托班的试点实践在几年前就已经展开。
2020年,金融街惠泽幼儿园被批准为西城区首个托班试点幼儿园,开始创建托班。据金融街惠泽幼儿园(月坛园)园长王伟颖介绍,目前月坛园提供托位36个,实际在托24人。依据幼儿比例,每班配备3-4名保育人员,所有保育人员均获得北京市幼儿教师资格证和保育员资格证书。
“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对于园所来说是头等大事。”王伟颖表示,园所为托班幼儿配备了符合托班幼儿身高和年龄特点的家具和玩具,使用安全的软包家具及软垫、柔软材料等,确保幼儿活动中的安全。
普惠托育规范价格,降低家庭经济压力
去年10月,北京市启动普惠托育服务试点,对公办托育服务和其他普惠托育服务的价格进行了规定。今年,北京市计划面向3岁以下幼儿新增普惠托位1万个。3月,北京市公布了首批普惠托育共58家机构名单(不含幼儿园托班),价格在每月1500元至3700元之间。
朝阳区稚舍托育北苑中心在今年转为普惠托育机构,提供64个托位。园长张宇婷告诉记者,当前的托育价格为每月3130元,并收取每天50元的餐费。此前,该机构按照年龄划分班级并收取不等的费用,年龄越小,费用越高,最高的能达到每月8000元.在“转普”之后,所有班级和年龄段的收费都统一了。张宇婷发现,在“转普”后,前来咨询报名的家长人数变多,迎来机构创设以来的高峰。
价格的降低并不意味着服务标准的降低。张宇婷也称,尽管价格下降了,但按照要求,服务品质要有提升,也将接受更严格的监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论是幼儿园还是托育机构,考虑到双职工家庭的需要,往往会提供延时托育服务。“我们安排了17:00-18:00的免费托管时间,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王伟颖说。张宇婷则表示,机构按照50元/小时的标准收取延时服务费用。
对家长来说,托育能解照顾孩子的燃眉之急,普惠托育服务在政策的加持下成为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林女士将孩子送到朝阳区稚舍托育北苑中心后,也发现孩子的发展非常全面,由育儿产生的家庭矛盾不复存在。机构“转普”后,更是减轻了她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之外,托班还有内容丰富的早教课,这样算下来,普惠托育确实普惠到了家长的口袋里。”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