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22:57:25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网 北京3月30日电 (记者 高凯)“说不尽的海子——纪念海子逝世三十五周年,暨《十月》‘海子纪念小辑’分享会”日前在SKP书店举办。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西渡、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冷霜、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副研究员戴潍娜、《诗刊》社编辑部副主任彭敏等五位著名诗人共同出席活动,并与线上、线下读者进行了互动。
本次活动由《十月》杂志社主办,是十月会客厅系列活动之一。
《十月》举办诗人海子纪念活动。《十月》供图今年正值诗人海子诞生六十周年、逝世三十五周年。多位批评家、文学史研究者在相关文章中确认:在海子生前,对其作品的推出主要来自《十月》杂志和编辑骆一禾。在总共17期的“十月的诗”中,海子作品独占3期;除了诗作之外,1987年第6期还刊发了海子的短篇小说《村庄》(4则);1988年夏,海子在《十月》得到了短暂生涯中稀有的嘉许:他的组诗《农耕之眼》获得“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海子、骆一禾早已成为中国新诗的杰出代表,也是《十月》所见证的当代文学史重要一页。多年之后,2024年3月,《十月》新刊推出“海子纪念小辑”,邀请当代诗坛的重要批评家、诗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撰文,纪念诗人海子。
臧棣是本次《十月》“海子纪念小辑”的六位作者之一。臧棣认为,从海子的诗歌中可以读出他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这是诗歌文化中一笔非常珍贵的遗产。海子隶属于第三代诗歌,但他对诗歌作者的定位是“王在写诗”,这是非常孤绝的主体确认,因此他的诗歌里充斥着非凡性甚至是非人的生命语言。臧棣强调,海子也有快乐的一面,读者们要感受到他写作中的“狂喜”,并且,这一“狂喜”这与海子的哲学素养和美学追求密不可分。
西渡对海子的长诗有丰富的研究,他认为,海子的长诗创作最初有一个冰河期,冰河融化后才来到河流期,到土地,再到火。“实体”是海子河流期的中重要概念,到他写作“太阳七部书”的时候,这个“实体”某种程度上已经退位了,替代它的观念是“幻象”。海子早期的风格非常雕琢,后来随着内部热量的增加,逐渐把冰的形式融化,到最后完全没有形式。诗歌的激情最终变成了火焰给自己赋形。
冷霜表示,海子能够从自身的日常经验中突入到人类初民的意识状态,他的写作给整个汉语新诗带来非常不同的质地。同时,海子在当代精神史层面也有特别的意义,其作品组成了当时诗歌写作的精神氛围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这种精神力量在今天依然影响深远。
戴潍娜当日坦言,自己最初写诗是从模仿海子开始的,与西渡等人不同,到了她这一代人时海子已经被搬上了神坛。在她看来海子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真正拓展了一代人、现代诗乃至民族的个性,他的诗歌语言中承载着那份并未被磨平的风华正茂,这份风华正茂真正融入了时代的芳华。海子之后的诗人,身上时刻都会闪耀着他的精神碎片。戴潍娜同时认为,爱的不可得以及无能为力的一面,构成了海子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又转而汇聚进入喷薄而出的生命意志力。
彭敏是本场活动的主持人,他将海子诗歌置于更加开阔、更加深久的历史空间中去再次辨认,与嘉宾们共同探讨了海子诗歌的宝贵遗产、对同代以及后代诗人的影响和海子的评价问题。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海子的理解和欣赏也在变得更加客观、更加准确、更加深厚。(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