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6 00:13:21 来源: sp20241106
中新网 哈尔滨7月6日电 题:“应急人”赵鸿亮:数百救援现场辟出“生命通道”
中新网 记者王妮娜
地动山摇,头上碎石不断掉落,仍不断爬向受灾深入……这不是电影里的灾难片现场,这是应急人赵鸿亮15年来的日常。
作为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副指挥长赵鸿亮,15年来,在无数个救援现场,他冒着生命危险开辟出生命通道,营救出无数个鲜活的生命。
在这些灾难面前,他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
赵鸿亮(右一)在救援现场指挥。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 供图在无数救援现场,他是逆行的“生命通道”。
去年8月,台风“杜苏芮”袭击黑龙江,五常市沙河子镇44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信号因洪水中断而失联。
赵鸿亮临危受命,带领救援队赶往现场。沿途上,救援队员们看到道路过水严重、树木倒伏、路况不明,11个小时只前进了70公里,最后5公里时天已黑透,车灯照出去白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到,救援车辆难以前进。
救援队员们在腰间系上绳索,用木杆在前方徒步探路,一米一米向前移动,赵鸿亮后来发现水深、水流急,人员在水中站不稳,再往前走太危险了,于是,赵鸿亮自己开车探查路况,寻找道路。
当晚20时50分,赵鸿亮带领救援队伍来到镇外1公里处,发现前方道路尽毁,无法通行。赵鸿亮又组织消防和社会救援力量组成突击小组,涉水另寻道路,终于找到一座便桥。经过队员们一天一夜的紧张救援,镇内受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15年来,赵鸿亮参加过上百次救援,已是在生死关头来回数十次的应急救援老兵。
赵鸿亮(右三)和救援人员在一起商讨救援方案。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 供图2020年,一处食品公司仓库坍塌现场,救援工作遇阻,既定方案难保受困人员生命安全。危急情况下,赵鸿亮告诉身边的人全部撤离,而他自己钻进废墟,冒着头顶不断掉落的砖头瓦块,不断往里爬。他一边记录仓库内部结构,一边评估受困人员可能的生存空间,最终重新确定救援方案,打通了一条生命救援通道,比预定方案提前4个小时搜寻到了被困的人们。
赵鸿亮的人生走上救援这条路是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开始的。当时,赵鸿亮看着电视里播放的现场画面,心如刀绞。灾难带来的伤害损失巨大,他想要做些什么。
19岁当兵,1992年复员后,他到了黑龙江税务系统工作,2011年单位内部调整岗位时他又主动请调到一偏远农村税务所工作。汶川地震后,他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志愿救援活动,想用微薄的力量为人多做点事。
2010年末,赵鸿亮和同伴一起组建起黑龙江蓝天救援队,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救援。
在参与了无数个救援之后,他懂得了,在救援现场,多懂一些,就可以更快速地开辟出救援通道,这就意味着可能多救出更多的生命。所以,成为一名救援人员不仅需要胆量,还要有过人的体力和高度专业的应急救援知识,仅凭一颗红心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胜任志愿救援工作,赵鸿亮自觉训练——体能耐力不足,就跑步,缺乏专业知识,就利用休假时间,自费到各地训练基地参加培训,学习技能;实战经验欠缺,就加入专业志愿者团队,积攒救援经验……
“那时候,我被大家戏称为‘另类的税务干部’。每逢假期,我总是外出学习救援知识和技能,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去,在一个又一个救援第一线,一点一滴地积累,我逐步从什么都不懂的门外汉,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救援能手。”赵鸿亮说。
赵鸿亮(中)在抗洪现场组织救援。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指挥中心 供图在救援现场,赵鸿亮穿越了几十次生死,很多瞬间是他再次冲进下一个救援现场的强大动力。
2013年4月,在当时的四川雅安芦山县7.0级地震中,赵鸿亮看到现场急需专业救援力量。他组织4名蓝天救援队队员第一时间赶赴芦山,又赶往受地震影响较大的太平镇。
“太平镇与外界连接的道路本来就狭窄难行。地震后,有的路段塌方,导致车辆难以通行。”当时参与救援的黑龙江蓝天救援队队员张宪威说,情急之下,赵鸿亮和队员每人背起三四十公斤重的行李,率先探路,翻山越岭前往现场。
在救援村民时,困了,他们就和村民在空旷的地方扎营,以防余震、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先是地面缓缓颤动,随后剧烈震动。幸好选点安全,队员没有受伤。”一天凌晨4点多,面对突发的余震,赵鸿亮及时叫醒队员做好应急准备。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次余震5.5级,震中距离营地只有1.5公里。
救援中,在通信信号强的山顶上,赵鸿亮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他故作轻松地说:“我在张家界旅游呢。”父亲在电话里说:“我在电视里看到你了,没跟你妈说,你要注意安全。”
在挨个村屯排查信息中,一个妈妈的母乳没有了,婴儿饿得哇哇哭,赵鸿亮和队员返回到附近的芦山县城,在一个备用仓库了找到了奶粉,送到了婴儿爸爸的手里。
赵鸿亮看着这对父子俩,流泪了。他那一刻知道:“自己要一直将救援工作做下去,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儿”。
记不清去过多少个现场,记不得参与过多少次救援,他始终记得的,他就是想为祖国、为人们多做点事儿。
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赵鸿亮作为中国民间救援队第二梯队负责人,带领2名队员参与国际救援任务。在加德满都去往搜救被困学生途中,道路受阻,经过努力疏通了道路。
“当我们的车驶过当地群众身边,他们一边朝我们挥动竖起的大拇指,一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喊着‘中国!’‘中国!’‘中国!’……”赵鸿亮说起这一瞬间,仍觉得很感动,为自己是中国的救援人而骄傲。
2021年1月,因工作调动,赵鸿亮来到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当时,49岁的赵鸿亮说:“我要上一线,有救援任务优先派给我。”
来到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后,赵鸿亮在学习各项业务的同时感觉到,他原来的眼光还是太窄,在市级层面,一个救援任务就可能拯救成百上千人,这让他更加充满干劲儿。
这些年,总有人问赵鸿亮,不害怕吗?他说:“说实话,怕,肯定怕。但在救援现场,没有时间害怕。应急救援赶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生命。生命重于泰山,早到一分钟,群众就早一分钟获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我是党员,我先上!”“我不是独生子女,结婚了,还有两个儿子”“人老精鬼老灵,救援经验我比你们多”……这些都是赵鸿亮每次冲在一线、冲在人前的理由。
目前,赵鸿亮等人已促成8支社会救援队伍在民政部门注册,加入“社会救援力量应急工作群”。这些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节假日救援保障、应急抢险紧急救援等应急救援保障工作、成为哈尔滨市应急救援的重要补充力量。
2024年2月4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发布“最美公务员”评选结果,赵鸿亮光荣入列。
现在,赵鸿亮每天都很“赶”。他今年53岁了,从事公益救援工作至今15年,他还有7年就要退休了,他想让更多的人学会自救、学会互救。
他说:“我赶的不是时间,是生命。”(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