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气象服务”持续推进 海量气象数据“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4-11-09 16:54:37 来源: sp20241109

脐橙成熟后,哪天开始采摘最合适?自动驾驶车辆,如何应对恶劣天气?高温导致水产品减产,养殖户如何挽回损失?……这些都与气象数据息息相关。

  近日,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动12项重点行动,其中就包括“数据要素×气象服务”。

  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1月7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安全靠泊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航程1119海里的商业首航圆满完成。邮轮破浪前行,离不开气象数据保驾护航。

  气象部门为“爱达·魔都号”航行提供海面风速场、海平面气压场、海上极大风速等预报产品,实时提供精准风速预报,织就一张精细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气象数据产品持续“上新”,应用场景日益丰富。2023年,中国气象局发布两批《基本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包含106种气象数据和产品,推动气象数据在各行业得到充分应用。

  江西省赣州市是中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赣南脐橙每年的最早采摘时间,是由脐橙生长状况和天气情况共同决定的。赣州市气象部门通过分析历史气象数据和未来气候趋势,建立了基于气象因子的脐橙采摘期预测模型。赣州市脐橙协会每年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确定赣南脐橙最早采摘时间,以确保脐橙品质。

  山西省阳泉市正在推进“智车之城”建设,自动驾驶的公交车、配送车等相继“上岗”,而暴雨、暴雪等天气威胁着自动驾驶道路交通安全。阳泉市气象部门打造了道路交通气象信息感知网,将道路信息与天气信息融合,然后将数据同步发送给相关企业,便于自动驾驶车辆进行重新规划路线、降低行驶速度等操作。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于2月17日—27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举办。近日,呼和浩特赛区气象保障平台上线,为赛区及周边提供分钟级监测数据和逐小时精细化预报,包括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与赛事相关的气象要素预报。同时,气象数据与赛场周边公安、交通等数据融合,为赛事提供全流程保障服务。

  “数据要素×气象服务”让海量气象数据“活”起来,让数据应用效益不断显现。1月10日召开的2024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强调,“统筹需求牵引和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点行业领域等提升气象赋能效益。”《行动计划》提出,“支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数据与气象数据融合应用,实现集气候变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转移的智能决策新模式,防范化解重点行业和产业气候风险。”

  新品密集挂牌交易

  随着数据交易流通机制的完善,气象数据产品得以更便捷、高效地进入市场,加速在更多领域落地应用。

  2023年12月,上海市气象局的一款辐射分析数据产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完成交易,购买方是上海微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数据交易所官网搜索‘光伏发电’,一下子就找到了心仪的气象数据产品,看中后很快就下单了。”上海微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在崇明区陈家镇开展渔光互补项目,上海市气象局的这款产品可以帮助企业对光伏项目进行精准量化分析,为运营管理提供依据。

  自2022年首次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海洋气象传真图”以来,上海气象部门相继从高质量气象数据产品中挑选出16项进行挂牌交易,产品涉及气象实况、预报和服务等多个方面,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农业、交通、健康等领域。

  近年来,气象数据产品不断亮相交易所,密集挂牌交易,持续释放气象数据的高价值潜能。2023年11月,在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中国气象局19项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在上海、深圳、贵阳数据交易所同步挂牌上市。挂牌当日,贵州新气象公司与贵州电网公司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完成交易。

  “打造高价值、高质量气象数据产品体系,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服务保障实体经济发展,是气象部门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表示,中国气象局将持续打造权威的准入环境、安全的流通环境、高效的价值实现环境,构建多方参与、权责分明、协同一体、覆盖全程、安全高效的气象数据流通和交易体系。

  “气象+保险”受青睐

  在“数据要素×气象服务”实施过程中,“气象+保险”逐渐受到市场青睐。《行动计划》专门指出,“创新气象数据产品服务,支持金融企业融合应用气象数据,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和气候投融资新产品,为保险、期货等提供支撑。”

  不久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镇西锄村农户蒋全星,为自己养殖的100亩淡水鱼购买了20万元的保险,这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宜兴支公司推出的商业性水产品养殖综合气象指数保险。

  水产品养殖对天气状况依赖性强,高温天气会导致水产动物不摄食,出现应激缺氧反应,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经过前期调研走访,人保财险宜兴支公司联合宜兴市气象局推出了“气象+保险”服务。根据保险合同约定,连续三天(含)以上日最高温度在37℃(含)以上就达到起赔标准。

  需要理赔时,养殖户可在“宜兴气象”微信公众号上申请办理“保险理赔气象证明”。气象证明广泛应用于因气象灾害导致的保险理赔等场景。收到申请后,气象部门会根据当地气象观测站的数据,在线免费提供事发时的气象实况,申请人可将其交付保险公司进行受损评定。

  近年来,各地气象部门与保险机构深化合作,因地制宜创新本地特色保险产品,满足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

  在福建省漳州市,商业性林木台风气象指数保险落地。运用科技手段对台风路径及风圈等级进行判定,并以此标准为受灾投保林地启动快速理赔程序。

  在山东省淄博市,商业性小麦节气指数保险受到农户欢迎。这是一款依托气象大数据,针对冻灾、旱灾、雨灾三个主要灾因,定向研发的“风险减量”农险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气象数据正加速融入保险产品的研发、理赔评估等各个环节,未来将诞生更多适应新需求的天气指数保险,让“气象+”进一步赋能各行各业,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潘旭涛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