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访问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半年,情况如何?

发布时间:2024-11-16 09:17:06 来源: sp20241116

  文/阮煜琳

  2024年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至7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经运行半年,情况如何?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记者专访了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

  自愿碳市场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支持控排单位完成履约义务,实现全国碳市场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同时也将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机遇,对来自各行业的各类市场主体都意义重大。

  对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下一步的发展建设,王乃祥透露,结合国内外自愿碳市场发展情况和要求,将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多元化主体探索,逐步扩大市场规模、扩大参与主体范围、探索更多的核证自愿减排量消纳渠道。

  已累计开户4582家

  作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机构,北京绿色交易所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提供集中统一的交易和结算服务,维护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以来,各类市场主体踊跃参与,截至目前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累计开户4582家。”王乃祥说,自愿碳市场可以有效引导绿色低碳投资,支持那些当下可能并不具备很强的经济可行性或者说吸引力、但减排效果又非常明显的技术和项目发展。同时,自愿碳市场的参与主体也非常广泛,能够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碳减排行动来。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又一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工具。强制碳市场对重点排放单位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自愿碳市场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两个碳市场独立运行,并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二者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王乃祥说,通过自愿减排交易,项目业主可以获得经济回报,更加主动自觉地参与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高排放企业可以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部分碳排放,为履行强制碳市场减排义务提供了灵活性;企业和机构可以购买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践行低碳行动承诺和履行社会责任。

  还将发布更多方法学

  项目方法学是自愿减排项目审定、实施与减排量核算、核查的依据。按照《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由生态环境部负责发布。

  2023年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新CCER项目体系正式启动,自愿碳减排市场成为推动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首批4个项目方法学,包括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明确了首批新CCER体系支持的项目领域。

  未来还会有哪些领域进入CCER市场?

  对此,王乃祥表示,在实际工作中,生态环境部公开征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建议,并按照社会期待高、减排机理清晰、数据质量有保障、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可以实现有效监管等原则,筛选方法学建议,并逐一组织进行修改完善。

  王乃祥透露,据了解,主管部门正在持续组织开展方法学评估遴选和制定工作,去年已经发布了可再生能源、生态系统碳汇类方法学,未来还将在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领域发布更多方法学,不断拓展市场支持领域。

  探索更多的CCER消纳渠道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CCER可以用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下重点排放单位每年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有业内机构预计,按照5%的碳排放配额抵销比例,全国碳市场初期每年CCER的理论需求量为2.5亿吨左右。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日前在2024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7月15日,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累计成交量4.7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成交额70.92亿元人民币。CCER市场价格从2020年的10元/吨左右,上涨至2024年7月的77.93元/吨。

  北京绿色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8月,把碳交易市场建设和参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作为其重点工作内容,形成了碳定价、碳量化、碳金融三大核心能力。

  谈到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未来的发展建设,王乃祥说,“作为交易机构,我们对自愿碳市场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我们将按照生态环境部赋予的功能定位,做好核证自愿减排量的集中统一交易与结算服务,运行和管理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持续做好市场运行维护各项工作。

  同时,结合国内外自愿碳市场发展情况和要求,我们将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多元化主体探索,逐步扩大市场规模、扩大参与主体范围、探索更多的核证自愿减排量消纳渠道。

  王乃祥透露,将开展市场化产品探索,促进价格发现、增强市场公信力、推动减排目标的实现;还将积极关注国际自愿碳市场发展,探索开展国际化合作,推进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自愿碳市场建设。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