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呼和浩特奏响民族团结“同心曲”最强音

发布时间:2024-11-01 23:57:24 来源: sp20241101

  央广网呼和浩特6月25日消息(记者刘欣荣)“我希望把小区闲置空地建成停车场,以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西街街道曙光街社区居民温明在小区红石榴驿站居民议事厅里把自己的建议提出来,与社区干部和物业公司共同讨论。

  居民的事儿居民说了算。如今,遍布在呼和浩特市各处的“红石榴驿站”成为首府各族群众需求的前端“哨口”,依托“石榴籽”议事厅、小马扎议事厅、红色议事厅等,商议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呼和浩特市是一个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区,49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生产生活,共同创造出了美好家园。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厚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沃土,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开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崭新局面,谱写了呼和浩特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六月的呼和浩特天蓝水清,繁花似锦,景色如画。6月25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呼和浩特市,就推动各项工作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取得的扎实成效进行了采访。

  “全院干部职工把‘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凝聚在服务孤弃儿童的主责主业上,为孩子们提供‘家’的温暖、‘父母’的关爱,用实际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院长米红瑞说,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民族工作全方位嵌入儿童福利事业,进一步培育“感恩的心”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品牌,为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呼和浩特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23年,呼和浩特市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和展示首府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编纂呼和浩特北疆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和画册,创作推出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彰显北疆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呼和浩特市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今年,呼和浩特市以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形式创新开展了“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8+N”宣传和12项主题活动,集中宣传活动当天有26.2万余人在线观看直播。

  今年5月,呼和浩特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以56路“团结奋进号”公交专线为载体,利用公交车流动性强、接触面广的优势,为乘客发放理论宣传册,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累计直接受众(乘客)突破407万人次。“我经常坐这趟车,为乘客发放理论宣传册让大家了解了解民族政策挺好的。”市民孔女士说。 为深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呼和浩特市整合驻呼资源,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两个、工作站6个;打造28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覆盖各族群众512万余人次。同时深化了“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呼和浩特市深入推进“人才强心”行动等,实施“丁香扎根计划”,今年预计将留下5万大学生,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招收各民族职工,让各族群众在首府安身、安心、安业。

  与此同时,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把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来抓,将主线融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走进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各族师生情感深厚,共同探寻新知,共同学习进步。学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将“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的种子种在各族学生的内心深处。

  呼和浩特市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完成参保扩面任务;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将民族事务纳入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行走在青城大地,“六大产业集群”加速聚集,一个个重大项目加紧建设,一项项民生举措接续实施,发展的成果将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今,青城大地处处展现和谐共处、团结奋进的动人景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深深融入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共同绘就了一幅繁荣、和谐、美丽的新图景。

  在呼和浩特市,360多万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奋斗,齐声唱响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共同创造幸福生活。今日之呼和浩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得更牢、更深入人心。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