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生态“高颜值” 发展“高素质”,在绿水青山间书写“青绿”答卷

发布时间:2024-11-18 10:40:58 来源: sp20241118

  抬头,湛蓝的天空白云朵朵;四顾,清澈的河道流水潺潺……“青绿”是江苏无锡的本色,是最靓的幸福色。

  去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回眸过去一年,无锡的“含绿量”持续攀升:无锡是全省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率唯一“双达标”城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5.8%,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河流型断面优Ⅲ比例持续保持100%,是全省国省考断面唯一监测到Ⅰ类水质的城市;太湖水质藻情历史最佳:湖心区近年来首次实现年度Ⅲ类水质,2007年以来首次全年未出现异常水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首次低于55,生态环境部首次将太湖水质评为“良好”等级。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无锡连续9年将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作为新春第一个全局性会议部署谋划,以“不变”的执着持之以恒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变”的眼光深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再创新,努力实现产业经济与生态环保同频共振。

  太湖“蝶变”,绘就多彩画卷

  机器低鸣、芦花纷飞,七八名工人穿梭在芦苇荡里收割、捆扎、打包……不远处,一辆小型收割机往来作业,一垄垄芦苇被它“吞下”“嚼碎”,装进车斗中。眼前的一幕正是贡湖湾近岸在进行的岸基清理工作。每年冬天,在芦苇腐败前将其收割,不仅可以减少水体污染,还有助于芦苇来年生长,以吸收氮、磷等有机物,更好净化水质,抑制蓝藻。“深挖病灶、对症下药,这是无锡为太湖治理开出的‘夏病冬治’药方。”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有关负责人说。

  以太湖治理为牵引,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治太重点工程7278个、投入资金1252亿元,其中无锡地方投入占比86%,8100多个自然村生活污水93%以上得到治理,建设美丽幸福河湖1640条。累计完成太湖生态清淤3322万立方米,占全湖清淤量70%以上,相当于从湖体取出总氮4.49万吨、总磷1.44万吨、有机质92.47万吨。

  时光不负努力,改变有目共睹。太湖渔港喇叭口在夏季东南风盛行时容易聚集蓝藻,一直是该市重点打捞区域,去年喇叭口水面却难觅“绿油漆”踪影。新吴区蓝藻打捞量从2020年起就逐年降低,去年更是成为无锡首个实现蓝藻“零打捞”的区域。“2023年无锡蓝藻打捞量同比减少74%,连往年的零头都不到。”滨湖区蠡园街道水利农机站王昌满说起这样的变化满是欣喜。

  太湖边,一片片湿地“串珠成链”,鸟儿们纷纷前来安营扎寨。湖鸥、白鹭飞翔天际,连多年不见的野鸭也成群结队在湖面上嬉戏觅食。马山街道西村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春晓是土生土长的“湖边人”,看着太湖重现生机不禁感慨:“生活在这风景优美的江南水乡,我感到舒心、幸福和自豪。”

  守护太湖碧水安澜是“国之大者”。今年,无锡将着眼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全面落实新一轮太湖治理“1+9”行动方案,统筹好外源减量与内源减负、入湖净水与畅流活水、能力建设与应急防控,努力实现更高水平“两保两提”,唱响新时代“太湖美”。

  硬核护“蓝”,“气质”出类拔萃

  蓝天白云不时刷屏,“水晶天”成朋友圈“常客”,从努力奔向“天空蓝”到持续留住“天空蓝”,无锡驰而不息打好蓝天保卫战。据悉,去年“无锡蓝”达300天以上,PM2.5平均浓度和优良天数比率两项指标改善幅度均为全省第一,臭氧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9天。

  在惠山区的核心区域万达商业广场,餐饮商户排放的油烟扰民是每年的投诉热点。从去年夏天开始,这里的状况大为改善。惠山生态环境局联合相关单位在全区率先建成油烟“绿岛”,对进驻的26家餐饮商户烹饪时排出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油烟污染,帮助小规模餐饮商户“抱团”解决了治污难题。从此,百姓投诉量几乎为零。

  作为全市工业企业最为集中的一个区域,胡埭镇在有效减少企业生产和工地施工污染物排放方面动足脑子,推动环境监管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让大气治理更有“底气”。在现有区控大气站点的基础上,胡埭镇建立镇级大气在线监控网络平台,污染因子、污染趋势、站点排名等情况一“幕”了然。此外,投入110万元在重点区域安装了97台VOCs在线监测装置,做到实时预警和精准治污“两手抓”。连工地上也引入了AI抓拍技术,实现早预警、早发现,避免扬尘污染。

  紧盯重点,奋力攻坚。2023年,无锡持续推进14家市、区属重点行业国有企业率先开展超低排放深度治理;以打造“最干净城市”为抓手,试点“绿色全电工地”,建成30个“席地而坐”城市客厅;开展汽修行业“油改水”专项整治,全市40%汽修店车漆完成全水性替代,减排VOCs达1200吨。

  今年,无锡将强化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扩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范围,对868家铸造、水泥等涉工业炉窑企业开展新一轮提标整治,加大全电工地推广力度,加快建设投用源头治理“五大中心”,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追新逐“绿”,构筑发展胜势

  龙年春节,无锡梅村服务区又火了!这里的汽车充电区不仅有固定充电桩、移动充电车,还配备了充电机器人,以多元化服务模式为往来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蓄能,日均充电量达到1.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70%。2015年全国高速公路投入使用的第一个充电桩就在梅村服务区,那年春节,一个充电桩7天里只为19辆新能源车充电,而今年平均一天就要服务30多辆新能源车。

  这,也印证了无锡“逐绿而行”的目标与决心。

  一方面,落后产能持续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该市累计压减钢铁产能655万吨、水泥产能900万吨,淘汰印染产能4.45亿米,关停化工企业3000余家,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建成太湖一级保护区“无化区”,主城区重污染企业“清零”。

  另一方面,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正在加快。聚焦“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该市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上协同发力,积极研发零碳技术、建设低碳企业、打造近零碳园区,加强风电光伏、氢能储能、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据统计,去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提升至41.4%、52.3%,单位GDP能耗下降4.98%、降幅全省第二。

  更多“点绿成金”的故事正在发生。江阴在敔山湾区域64号云溪谷地块、青阳金桥小学西侧地块完成了生态券试点交易案例,将交易所得资金继续用于生态环境建设,让城市山更青、水更绿。无锡还积极开展EOD项目试点,累计储备了契合性高、可融性强的EOD项目22个,全省最多,其中国家、省入库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92.5亿元。

  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的绿色转型之路,无锡用一个个生动的范例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陈菁菁)

  来源:无锡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