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09:36:31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社 北京2月27日电 题:从制造到“智造”,京津冀加速产业“链”动
中新社 记者 陈杭
一枚生鸡蛋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的字样逐渐显露出来。这是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精雕科技)自主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通过主轴刀头每分钟1.8万转的速度,在厚度为0.3毫米到0.4毫米的蛋壳上雕刻的“成果”。
2024年2月2日,精雕科技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在鸡蛋上雕花刻字。 中新社 记者 陈杭 摄“精雕科技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精雕科技工作人员杨锰表示,2010年前后,3C(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市场行情火爆,对中高端机床的需求也愈加旺盛,精雕科技在京工业用地资源紧张,“同一个车间,既要对产品研发质量进行反复测试,又要服务正常生产任务,远不能满足旺盛的产品需求”。
为破解企业发展瓶颈,精雕科技将目光转向京外。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精雕科技将北京的生产与装配基地外迁至河北廊坊,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年产约6000台至8000台中型精雕机。今年,天津基地计划投入使用,以机床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和生产为主。
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产业转移对接频繁,产业合作日趋紧密。像精雕科技这样的“北京研发、津冀生产”模式加速形成。
从2017年选址成功到2018年5月开工建设,从2019年6月试生产到2021年实现批量化生产,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京投公司)及所属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在河北保定设立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下称河北京车),已累计下线17种车型,700余辆车,产品服务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冬奥支线)、12号线等。
除提升轨道交通车辆智能制造能力的河北京车外,京投公司在北京设立技术研究院,负责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研发,既发挥了首都创新优势,又带动了环京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表示,作为中国经济最富有活力、创新力的地域之一,京津冀三地具有比较好的产业协同发展条件。北京教育和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创新活跃;天津产业空间较丰富,邻近港口、交通便利;河北制造业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供给相对充裕。
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京津冀三地下好产业“一盘棋”,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打造多层次、多领域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
北京市协同办副主任、京津冀联合办常务副主任刘伯正用一连串数字描绘了京津冀区域产业协作交出的沉甸甸的成绩单:京津冀三地绘制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签约项目152个,投资额达1229亿元(人民币,下同),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同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企业对津冀两地企业投资4.9万次,投资总额2.3万亿元。
2023年11月28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中新社 记者 贾天勇 摄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三地分别为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是2013年的2.1倍、1.7倍和1.8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新的起点上,将一以贯之地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到三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刘伯正表示,将推动天津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共同发挥好辐射带动和高端引领作用,携手支持河北更好承接科技溢出效应和产业转移。强化三地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抓好重点产业链图谱落地,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