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育”助力“大振兴”(走特色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4-11-14 15:07:25 来源: sp20241114

  蓝染繁复古朴,刺绣精致雅趣。走进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有点蓝”展示厅,一幅幅精美的布艺作品映入眼帘。这些作品是由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镇海区妇女精心制作的。

  在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7家机构组织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中,镇海区“‘小教育’助力‘大振兴’”实践案例获评最佳减贫案例奖,并于11月受邀参加了全球减贫研讨会暨颁奖典礼。

  自甬凉东西部协作以来,一批批凉山州学子远赴宁波,开启求学生涯。“我们将传统蓝染与刺绣工艺进行结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布艺技巧,创立了现代手工艺品牌‘有点蓝’。”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相关负责人徐雪群介绍,学校成立“有点蓝手工艺帮扶社”,成为凉山学子学习技能的平台。

  “在‘有点蓝’手工艺选修课上,我学习了‘蓝染+刺绣’的新工艺,和我从小接触的彝绣很像,让我逐渐在刺绣中找回了自信。”18岁的小殷来自凉山州金阳县,刚入校时很腼腆,不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她充分发挥刺绣特长,技艺不断精进。

  凉山学生掌握“蓝染+刺绣”工艺后,还出任“金牌小讲师”,开展创业活动、进行公益授课。

  “我绣的是带有狮子头图案的餐垫,寓意福禄寿喜。”来自镇海区庄市街道锦绣社区的严阿姨说,她从去年开始接触“有点蓝”刺绣技法,通过社区公益课堂,与“金牌小讲师”小殷成为“忘年交”,经常相约一起比赛创作,比拼技法。“一年半时间里,我卖出了19件作品,茶席茶垫作品最受欢迎。”严阿姨笑呵呵地说。

  通过与凉山、宁波两地村委会、社区开展合作,该校对潜在受助对象进行调查排摸,并建立手工艺人档案库,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个人三方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目前已累计帮扶凉山、宁波两地待业妇女1160多人,每年为受助对象带来人均收益超过2.8万元。

  “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能和同学们一起通过传统手工艺帮助他人,我感到很高兴、很自豪。”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有点蓝”手工艺教师俞红霞表示,学校制定个性化、分阶段培养课程,设置“新手关”“熟手关”“高手关”,提升受助对象的审美水平及创新能力。

  据介绍,该校还联合宁波开放大学县级分院、社区学院、行业协会、基层村社等成立“手工艺帮扶共同体”。该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荣获第五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教师赛道一等奖,案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电子图书馆收录,以此为原型的长篇儿童小说《大山来的小岛主》将于明年3月出版。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