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3:04:47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社 桂林9月3日电 题:桂林深山“竹编生活”走俏海外
作者 涂丽莎 蒋丰慧 杨宗盛
走进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村民龚厚友的家,房屋内随处摆放着竹编的灯笼、果篮、背篓等物品,是房屋的独特“装饰”。已过花甲之年的龚厚友,默默坚守编竹手艺50余年,因编竹手艺佳、产品质量好,让不少外地游客也慕名前来学习。
“编竹子的要领,在于多条竹篾在经纬交叉和纵向收身,挑一压一过一地重复动作,同时还要调整竹篾间隙……”身穿瑶族服饰的龚厚友边向记者总结多年的编竹经验,边将捏在手中的竹篾交错弯折,转眼间,一盏竹编灯笼完成。
图为龚厚友在家中编织竹灯笼。杨宗盛 摄广西有着丰富的竹林资源,世代居于此地的民众因此掌握了编竹技巧。“以前编竹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不仅以物换物,还能卖钱。”龚厚友说,那时候多数手艺人不轻易教,每当人家在编竹篾,他就在旁边悄悄学。手艺娴熟后,只有十五六岁的龚厚友便开始接受乡亲们的“订单”。
“在农村,大到用于农作生产的簸箕、背篓,小到果篮、杯套,我的用品都靠自己动手做。”从小生活在大山的龚厚友,从选竹到编织成品,都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立秋后到立春前收竹子是最好时候,此时竹子水分糖分低,不易蛀虫。”
外观精巧的手提包、造型古朴的野餐盒、竹竿拼接的花瓶……广西鑫辉竹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鑫辉”)董事长金辉近日在资源县展示着公司最新的竹制工艺品。这些新颖的竹制工艺品大部分将漂洋过海,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图为在展品室,金辉与员工探讨竹制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唐梦宪 摄自父亲以竹子作原材料创建笔杆厂开始,金辉一家便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就做把竹子原料出口到日本、德国、美国等国的生意。”金辉介绍道。
在国内的一次展会上,金辉看见日本回流的竹制博古架,打开了他开发竹制工艺品的思路。金辉一家在全国各地学习竹编技艺,研究解决南方发霉、北方开裂变形的技术,不仅制作出造型精美的文玩摆件,还制作出大型的竹制家具,而竹制家具折射出的环保理念颇受消费者青睐。
2022年,金辉回到广西打造“金竹坊”品牌,依托广西丰富的竹林资源进行竹制品的生产加工,创新产品研发。
走进四面环山的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满山的竹海随清风涌起绿波。据了解,塘洞村也曾靠竹吃饭。在20世纪90年代,村里就建有生产麻将凉席的工厂。随着空调的普及,村里的凉席厂逐渐没落,万亩竹林需要挖掘新的商机。
由鑫辉派来的专家指导村民按照图纸制作竹编六角孔花型的竹编工艺品半成品,这些半成品将通过鑫辉统一收购销往新加坡,为村民增收。
图为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村民按照图纸制作竹编六角孔花型的竹编工艺品半成品。杨宗盛 摄今年53岁的塘洞村村民赵龙兵跟着家中长辈学会了编织竹筐、鱼篓等家具,他通过专家教授很快掌握了工艺品半成品的编织方式,“我不仅能编,还会蔑竹片,这又能为我省下一笔成本,赚得更多。”赵龙兵笑称。
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有着6万多亩的毛竹林,村民们普遍掌握竹编制作家用农具的手艺。
“我们引进企业,为村民进行制作竹编工艺品的培训,由公司将成品统一收购销售,帮助村民增收。同时,以塘洞村为示范点,辐射周边村落,将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道路。”塘洞村支书赵美周说。(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