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3:15:16 来源: sp20241117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授卢华山(左一)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设备。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客座教授、杭州市首席技师章飞龙(右一)正在指导学生实训。
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此,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校企共同体”建设深入实践,探索了多跨主体协同、多跨平台共建、多跨功能融合的多跨协同模式,围绕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参与政策制定、课程设计等,构建职业教育资源集聚的联合体生态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多跨主体协同
既能“顶天”又能“立地”
面对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迭代升级的行业形势,高职院校唯有主动求变才是生存之道,因此学校将目光瞄向了更多的合作主体,以“顶天”“立地”的视角主动谋求与多方主体的合作共赢。
所谓“顶天”,就是将合作对象由主流企业升级至头部企业,让头部企业直接参与教学、科研融合。学校与华为共建华为云计算学院,紧贴计算架构创新的机遇,按企业需求新建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专业,同时吸引了杭州培训认证中心、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主动入驻学校;与安恒信息共建杭州数智工程师学院,利用政府公信力、企业市场力、学校办学力的综合优势,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的信息安全领域人才,在杭州亚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谓“立地”,就是将服务对象主动从市域扩展至县域和乡域,让学校师生的脚步坚定地踏上乡间地头。学校园艺专业的教授博士团队,多次带着学生服务团下沉至被誉为“百草临岐”的淳安临岐镇,开展中药材种植、科技开发等工作,用专业技能为当地农民提供科学管理和精准施肥方案,也为当地的黄精产业建设提供思路方法。聚集了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嘉兴独山港经济开发区,每年在化学工艺、精细化工技术等专业上的高技能人才缺口超千人,学校与当地的平湖中专、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以及相关企业四方共建五年长学制一体化独山港新材料产业学院,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助力当地化工新材料产业向绿色智能化转型升级。
多跨平台共建
既能“转化”又能“育人”
要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就得拥抱更多的合作主体和合作平台,多主体合作共建平台、共享成果,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强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市域层面,突出政府统筹,创新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机制,服务区域“首位”产业。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钱塘高教园区两园融合体为母体,聚焦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区域“首位”产业,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构建沟通协调、共建共享、成果转化三大机制,实施机制共构、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创新共研、资源共享五大工程,打通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能培训等服务区域发展渠道。
行业层面,突出行业引领,创新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机制,服务区域“优势”行业。瞄准网络强国战略部署与数字中国建设规划,学校牵头并联合杭州安恒信息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全国数字安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涵盖行业协会、院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等252家。共同体以混合所有制学院“杭州数智工程师学院”为载体,实现跨区域主体与资源共享,为数字安全行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县域层面,聚焦特色块状经济,与平湖市共建独山港新材料产业学院,与海宁市共建龙渡湖国际时尚产业学院。属地政府单独规划土地用于建设独立校区的产业学院,基础建设与改造经费由政府落实,撬动政府每年生均补助1.5万元支持建设。
通过政行校协同共建育人平台,创新校地“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产学研训基地建设等举措,统合社会资源,协同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多元主体高度融合助推产业创新发展。
多跨功能融合
既能“创新”又能“赋能”
推进校企共同体迭代升级,需要通过技术技能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融合创新,实现人才培养的赋能。
在技术技能创新方面,以优势专业为基础,顶层设计技术技能创新规划,依托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开展“教学研”融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创新团队为抓手,健全技术创新基层组织。同时,立项“头雁+雁阵”的国家、省、市、校四层次创新团队60余支,取得一批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并以成果转化为目标,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学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并接轨国际职教标准,引入优质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同时,携手“走出去”企业,分享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办学成果,助推优质产能输出。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聚焦工匠精神弘扬,打造工匠摇篮、培育工匠之师、培养工匠人才。学校主持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工匠精神研究”,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3个维度进行推进,以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为主线,围绕青瓷、黄酒、茶叶等十大浙江传统产业发展,形成重点课题12项,从工匠人物传奇人生、工匠精神理论内涵、工匠制度时代变迁3个层面,系统开展工匠精神研究。同时,创新探索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弘扬工匠精神,成立劳模工匠学院、工匠培训中心、工匠科普教育基地,近5年开展工匠技术技能培训10万余人次。
(作者系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