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9 03:19:38 来源: sp20241119
加快重点领域立法,表决通过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等法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去年完成多项重要立法
82项法规项目列入五年立法规划
2023年12月25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从左到右)。据《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城市副中心公共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2023年10月18日,北京交警走进水碓北里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萌娃变身小交警指挥交通。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2023年8月24日上午,怀柔科学城东区,媒体记者在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超算机房拍照。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的第一年。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领导下,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开展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了人大力量。
立法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去年年初,市人大常委会确立全年工作要点,对立法工作作出明确规划和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健全立法工作机制、科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等。
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等重点领域,审议表决了多项重要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审计条例、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等多项重要的法规表决通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经过常委会会议多次审议,也将提请即将召开的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一系列“大部头”“小切口”的立法“组合拳”,不断巩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础。
去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完成编制并发布了五年立法规划。此次立法规划征集的项目数量是历次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最高的一次。立法规划立足于当前形势和任务,力求体现新时代首都发展特色,补齐法规制度短板缺项,全面提升地方立法质量。这些立法项目重点突出完善首都功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城市治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5个方面。
回望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实施新修改的立法法,严格遵循立法权限,持续深化“开门立法”,下力气提高立法质量,使立法担负起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和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双重职能。
着眼重点 通过建筑绿色发展条例
“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是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确立的2023年全年工作要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制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外商投资条例等重要地方性法规,都是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的立法项目。
一年来,经过市人大常委会多次会议审议,包括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等多项地方性法规获得表决通过。
如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就是2023年经过人大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表决通过的重点领域的立法项目。
建筑行业是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至“十三五”末,本市民用建筑能耗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50%以上,且建筑能耗总量将随着建筑面积增长而持续上涨。推动北京市建筑领域“绿色”更加浓厚,需要筑牢制度设计的坚强基础。
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切口进行立法“破题”。
在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的立法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会同市住建委,系统梳理了前期立法调研反映出的问题,形成了包含13个方面、54条的问题清单。确定了“开发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产业发展导向”“装配式建筑”“城市副中心”6个调研专题。
条例的立法过程,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最大程度上集民意、纳民智。在起草和审议阶段,相关领域市人大代表组成六个专题组同步开展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联系区人大常委会工作机制征求意见;运用基层立法联系点、法治建设顾问等工作制度,征求了基层单位、市场主体、城市规划学会、律师协会和法学、行业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
“立法要充分考虑本市‘双碳’任务和‘十四五’规划实施有关立法需求。”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常委会委员对有关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要研究建筑绿色发展相关成本,以及对于群众购房、装修等方面成本的影响,统筹建筑绿色发展和保持成本稳定。”一位委员提出立法应推动系统考虑群众负担。
在三审前,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会同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赴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装配式住房建设项目、丽泽金融商务区,就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运行、维护等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听取有关参建主体、物业服务企业、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单位的意见建议。
法制委员会还就草案二次审议稿书面征求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市人大常委会法治建设顾问和12家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意见。结合各方意见,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统一审议,又在公众参与、适儿化改造等方面作出修改,并对法规部分内容优化整合。
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经三次审议,于去年11月24日通过。这一项立法,也成为推动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北京市建筑领域绿色发展,提升建筑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回应社会关切 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回看2023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既有如上述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着眼于首都发展重要领域的立法项目,又有回应民生关切的重要立法工作的完成。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就是这样的例子。
2023年5月26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条例。2023年6月1日,第73个国际儿童节当天,条例生效施行。这是1988年条例出台以来第5次修订,也是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充分体现北京市对未成人保护工作的重视。
2022年11月24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对市政府提交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经过深入调研,认真研究,在2023年3月23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又从“身心健康保护”、“强化网络保护责任”、“完善政府保障措施”等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条例在第二次审议后,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2024年1月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更名为法工委)围绕常委会审议中提出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并召开调研座谈会,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护专题听取市卫健委、教委、医保局、财政局、民政局、妇儿工委、团市委及部分专家学者、社会工作者的意见,就网络保护专题听取市委网信办和抖音、网易等互联网企业的意见。
同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还组织到北京市第一五六中学听取教育工作者和在校学生的意见。
在北京市一五六中学调研时,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孩子提到,草案要求住宿经营者接待未成年人时要查验身份证和同住人信息。她说家长带她去民宿的时候,没有查验过这些,应该把民宿也加进去。这项建议被采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说。在条例修订过程中,充分听取未成年人立法意见。
按照立法会商工作机制要求,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与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市司法局、市民政局进行了会商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沟通研究、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修改工作的思路,对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进行修改完善。
张雪梅全程参与条例修订过程。据她介绍,“从条例的立项论证到审议通过,历时两年多。其间数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数十次开展调研座谈,充分吸纳各级人大代表、专家学者、学校教师、未成年人、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等相关建议,就是为了立法能够最大限度体现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健全立法工作机制 凝聚立法“最大公约数”
健全立法工作机制,是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确立2023年全年工作要点时,对立法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
如何健全机制?市人大常委会遵循“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完善“提前介入、专班推进、‘双组长制’”调研起草机制,完善“四前四方”会商机制,积极开展立法协商,加强和改进立法调研。此外,常委会还提出,坚持法规通过后的新闻发布会制度、“送法上门”机制等。
比如,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在建筑绿色发展立法过程中,采取了代表专题调研的方式,组织相关领域市人大代表组成6个调研小组,系统深入开展调研并撰写报告,凝聚起立法“最大公约数”。
从去年3月底代表专题调研启动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办共组织开展调研座谈20余次、参与代表人数近80人次。各调研组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行业资源,实地走访住宅、办公楼、老旧厂房等不同类型建筑,深入考察建筑构件生产、建筑施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相关产业,全面了解装配式、超低能耗、可再生能源应用等不同技术路径,形成6篇专题调研报告。针对实践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和各方立法需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立法建议和工作对策,为立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设计支撑。
坚持“开门立法”,拓宽参与渠道。比如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草案)》进行初次审议后,依托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通过9家代表家站,广泛倾听基层声音,了解群众意愿。
以天通苑北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为例。去年6月6日,天北街道代表之家组织昌平区人大代表、区交通局,天通苑北派出所,北京地铁运营一分公司立水桥站区、北京公联客运站经营有限公司、天通苑北客运站、司法所、城管办等部门及辖区居民约20人召开座谈会,并通过居民微信群、社区网等线上方式,就《实施办法(草案)》广泛征求了意见建议。
又如《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是立法重点,备受关注。为了凝聚共识,市人大教科文卫办、法工委通过市人大门户网站等平台渠道就条例(草案)多次向公众征集意见。
坚持法规通过后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是立法工作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去年5月26日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通过的当天,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民政局等负责同志进行法规解读和普法宣传。
在这次发布会上,20多家中央和市属媒体作出深度报道,一份公开报道中说,北京市先于国家立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又在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全面修订后全面修订条例,充分体现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固化了实践经验,提升了保护标准,凝聚了保护合力。
编制五年立法规划 安排82项法规项目
科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这也是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
2023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就提出要求——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紧跟国家立法修法进程,将总体确定性和必要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安排五年立法任务。
立法规划编制工作实际上于2021年10月就启动开展了前期准备和基础研究工作。而启动以来,至去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对立法规划项目建议进行广泛征集。
据悉,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开展了三轮征集建议工作,向市委办公厅、市委依法治市办、市政府及各委办局、市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市政协、市高级法院、市检察院、市法学会、市律协、各区人大和政府,以及人大代表、基层立法联系点、社会公众、专家顾问征集立法规划项目建议,共征集到396项,合并整理后为208项,征集的项目数量为历次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最高的一次。
去年3月到5月底,市人大常委会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集中筛选论证。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先后到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12345)、朝外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门头沟京西古道等开展系列调研,邀请立法规划工作专班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基层单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在深度调研中做实立法规划筛选论证工作,同时,对京津冀协同立法相关工作进行专门研究。
2023年6月至10月,在充分调研论证并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意见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形成《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草案)》,提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审议,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
立法规划立足于当前形势和任务,力求体现新时代首都发展特色,补齐法规制度短板缺项,全面提升地方立法质量。共安排82项法规项目,根据现实紧迫性和项目成熟度分为两类:一类项目即任期内完成制定、修改的法规,有42项;二类项目即任期内调研起草,条件成熟时制定、修改的法规,有40项。
这些立法项目重点突出完善首都功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城市治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5个方面。
比如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立法规划提出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相关立法、城市副中心建设管理条例、服务和保障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领域相关立法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23项立法项目,涉及供热用热管理条例、房屋建筑使用安全管理条例、养老服务相关立法、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法办法、家政服务条例等内容,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性法规。
2023年11月24日,市人大常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有关情况向社会进行发布、作出解读。
对于这份五年规划的特点,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负责人介绍,规划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市委工作部署,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突出完善首都功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科学安排立法项目,合理配置立法资源。
“编制和实施五年立法规划,是加强党对立法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内容,是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主导作用的重要抓手,对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市委要求,意义重大。”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荣梅表示。
新京报首席记者 吴为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