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7:44:05 来源: sp20241117
城市和乡村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老街区如何保护?最近,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总结了各地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中加强保护修缮、提升人居环境、发挥遗产价值、创新制度机制等四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向全国予以推广。
山西平遥古城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古城之一。由于年代久远,古城有不少建筑亟须修缮。如何平衡“保护遗址”和“风貌整治”?平遥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遵循“最小干预”的保护修缮原则,采用“政府主导+居民自助”的模式,推动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和风貌整治。
一方面,由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出台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据了解,当地政府投入补助资金1500余万元,根据传统民居破损程度给予每平方米400元—1400元资金补助;另一方面,居民根据个人财力和生活需要出资参与改善院落基础设施,分五批修缮完成保护性院落104所,民居1000余间。此外,共投资9.8亿元,开展了“天面、立面、街面”风貌整治,拆除古城违建57处,整治彩钢瓦等不协调建构筑物4000余处,实现了古城历史风貌的延续。
保护修缮是焕发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重要举措。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介绍,在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进程中,中国开创了城乡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生动局面。“我们在城乡建设中,变过去的‘拆改留’为‘留改拆’,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一批老街区、老胡同、老里弄,留住了原住民和‘烟火气’。同时,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组织实施历史文化街区综合环境提升工程,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好历史文化底蕴,使城市更具特色、更有魅力。”秦海翔说。
比如,在浙江湖州,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以保留浓郁市井气息为理念,“留改拆”并举实施整体性保护修缮工程。在不改变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对街区内47栋单体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在建筑内部增设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引入市政基础设施管线近5公里,并通过“样板房”试点模式进行复制推广。在此基础上,当地还拆除了各类违法建筑近1500平方米,利用腾退的空地增设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化广场面积近2000平方米。经修缮整治后的小西街保留了“河—房—路”的传统肌理,街区内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5平方米,在彰显历史风貌格局的同时满足了原住居民生活所需。
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进程中,不少地方还探索发挥遗产价值,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成了当地新名片。
在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当地运用实景三维技术,将街区实体空间和数字空间相融合,打造数字孪生信息平台,公众可通过苏州城市生活服务APP在线浏览20余处保护建筑的三维实景模型,实现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古城风貌,享受“可观、可感”的线上文旅体验。
在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中东铁路风情历史文化街区,当地以历史建筑为空间基底,修缮活化体现中东铁路文化的各类型建筑21处作为展示空间,以专题展形式系统诠释铁路文化。此外,利用中东铁路老建筑建成6座特色博物馆,与街区内新建文博场馆共同构建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共同打造起“博物馆小镇”。
在贵州省遵义市高桥历史文化街区,当地依托长征电器十二厂三线建设时期遗留的工业遗产,原址原貌进行全厂区保护利用,通过功能、空间置换,打造成集三线建设文化展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文化创意、艺术交流、休闲旅游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做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事业。”秦海翔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鼓励地方更多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补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让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