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赵浩如:中国的文化人,就应该写好字

发布时间:2024-11-09 18:30:18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网 昆明10月31日电 题:书法家赵浩如:中国的文化人,就应该写好字

  记者 缪超

  著名学者余秋雨对书法作品的鉴赏眼界颇高。某年,余秋雨到访昆明,在一个文化空间偶然间看到一幅书法,驻足赏析良久,他依据自身对笔墨的敏感做出判断:书写者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而且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

  这位书写者,是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前副主席、云南省诗词学会前会长赵浩如。

  近日,记者在云南昆明专访赵浩如,这位86岁高龄的老者说:“我首先是一名教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至于书法,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国的文化人,都应该写好字。”

图为书法家赵浩如。 中新网 记者 李嘉娴 摄

  耄耋之年的赵浩如在昆明北市区有一个艺术工作室,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这里时常会聚集众多的书画艺术爱好者,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尤其以对书法兴趣浓厚的青少年学子居多。相比现在的孩子将书法作为一项兴趣而言,赵浩如少时练习书法,是一种社会氛围,是当时学校的一门必修课。

  1938年4月,赵浩如生于昆明一个书香门第。其少时常受父亲教诲:字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身做事的门面,字写得好,才会受人尊重。

  正如近代书法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那时,写字像现在看电视一样,是件很普通的事。”赵浩如回忆,小时候在吃饭时,常会听父亲议论同城谁的字写得好,历史上谁的字写得好,或者会谈论哪家有方好砚,谁家藏了本珍稀碑帖……

  那时,谁家有红白喜事,宾客手写自己编撰的对联,或敬贺或哀挽。赵浩如记得小时候有个亲戚办婚事,在大厅挂满各路宾客赠贺的喜联,亲朋好友会聚喜联前,点评谁的联语对得好,谁的字写得好。

  赵浩如5岁开始练字,从描红开始,父亲和二叔父用“紫土”为他做了描红本。当时昆明人家取当地常见的一种红泥土,用水化开当作朱墨写成描红供临摹之用。

  后来步入学校,毛笔、墨盒也是他书包里的必备之物,“和语文、算术一样,当时书法是一门必修课。”

图为赵浩如在其艺术工作室内书写毛笔字。 中新网 记者 李嘉娴 摄

  大学时期,赵浩如在云南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1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学校缺乏古典文学教师,尤其是古代文学和先秦文学的教师,就让他上这门课。

  自此,赵浩如多年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历史、诗词、艺术和美学、历代书画论文、西方现代艺术史和中外古典哲学,现代哲学和美学都有所涉猎,著有《诗经选译》《楚辞译注》《古诗中的云南》《艺术美论文选》《历代楹联选》等书籍。

  提及《历代楹联选》一书,赵浩如说“滇人擅联”是被学界公认的。最有名莫过于清朝云南名士孙髯翁所作《大观楼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长联共有184字,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102字的《岳阳楼长联》由晚清文学家窦垿撰写,窦垿是云南曲靖师宗人;成都武侯祠《攻心联》,其作者赵藩是云南大理剑川人。

  赵浩如说,楹联文化是综合性文化,首先具有文学性,讲究对仗、平仄、格律;其次就是书法,要挂在建筑物上为后世欣赏,就要具有书法美感。“中国古代的文人,既能文,又能书法。”

  赵浩如之所以能在书法艺术创作方面有成就,离不开他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工作40余年,有着深厚的字外涵泳功夫。

  退休后,他潜心书法、绘画和诗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重以书法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世界的内涵。“在书法创作中,既要有传统基本功,又要有感悟新的艺术的敏感性,这样才有生命力。个人作品除扎实的技法功力外,更要重视多学科和姊妹艺术的相互作用,专业精,学识广,深究字外功夫,有实践、有理论,才能写出好字。”

  书法界如是评价赵浩如的书法:以王羲之和王献之为宗,又兼收李邕、米芾、董其昌、王铎等大家之长,融汇一炉,自成一体。其风格以行草见长,亦作甲骨与隶书,用笔筋骨健朗、秀逸遒劲、讲究气势和笔墨的筋骨和神韵。

  “中国书法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书法当然是一种艺术,但首先是一种文化。”赵浩如说,只有深刻体会了中国历史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深刻内涵,才能在书法的笔墨中流露出人格和灵魂的韵味。(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