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22:04:19 来源: sp20241114
【一线讲述】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将有力引导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当前,一系列形式新颖、入脑入心的思政课正在各地区、各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好的思政课堂究竟是什么样?让青少年爱上思政课,有何妙招?本期,我们邀请一线教育工作者分享他们在思政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移动课堂”重温使命担当
讲述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龙兵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与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此后,我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全力办好“移动”思政课堂。
挖掘红色资源,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湖南省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我们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半条被子的温暖”陈列馆、新民学会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等地开展思政教育,夯实革命文化的力量根基,让学生牢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四个自信”。岳麓书院是中国文化史上孕育思想、创新学术的重要基地,我们把课堂移到岳麓书院,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民本、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等人文精神,现场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张力,利用湖湘文化上好思政课,把岳麓书院办成一个“活”的书院。在这里,我们带领学生一同学习《岳麓书院记》,在对“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热烈讨论中,共同感受那份关怀国家、心系人民、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走向田间地头,明确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每年暑假,思政课教师都会带领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将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我们的学生来到十八洞村,由农民伯伯做助教,聘请当地脱贫致富的农民现身说法,现场宣讲乡村振兴给当地带来的巨变。另外,我们还成立了以博士生为主体的红色宣讲组织——湖南大学博士理论宣讲团,通过移动宣讲与网络直播,吸引了大批粉丝。
“徒步百里”播撒信仰种子
讲述人: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思政课教师 戴维毅
提起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很多人知道我们有一堂全网刷屏的思政课——“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
1994年,时任固原市第二中学校长的韩宏受一次夏令营活动启发,开始思考探寻有特色的德育之路。经过调研考察,学校决定于清明前夕组织学生徒步到任山河烈士陵园扫墓,用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和引导学生。这一“走”,就是29年。
往返百里的行程中,我们迎雨雪、走泥泞,跌倒了就重新站起来,受伤了便互相搀扶。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少曾经参与徒步的少年,如今又以老师的身份陪伴自己的学生走过同一条路。不知不觉中,这场活动的意义已经由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升华为感悟信仰力量、传承红色精神,促使学生在体力考验和心灵洗礼中不断成长成才。
“行走的思政课”,究竟有什么魅力?我认为,它将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融合,构建了社会育人的大情境,一程程艰难的跋涉,一个个矗立的墓碑,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在和革命先烈跨时空的对话中,思政道理逐步从“字面观”走向“地面观”。
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立足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以“大思政”的视野,将“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课程化,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参与其中,让思政教育“有意义”更“有意思”,有激情也增实效。学校还和固原市博物馆、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建立合作机制,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形成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格局。
“一人行速,众人行远”。记得徒步经过村庄,总有热心的老乡守在路边递来热水,稚嫩的孩童拿出心爱的食物和我们分享;走过城市街道,一条条充满激情的横幅和标语,夹道欢迎的人群,都在鼓励着青年学子。29年来,“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动已经由最初的固原两所学校辐射带动全区多所学校,思政育人的内涵和影响力不断延伸。
“第一现场”深挖理论富矿
讲述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傅慧芳
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了17年多,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念、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实践。运用好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生动故事,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学院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
我们将总书记在福建期间走过的山山水水、到过的千家万户,转化为“大思政课”的育人场域和鲜活教材,将思政课搬进“第一现场”。
我们曾组织学生到三明市进行社会实践,我对此印象深刻。同学们漫步在整洁的村道上,吹着金溪河畔的微风,欣赏翠绿山景,实地了解常口村如何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实现华丽蝶变;在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同学们与当地村民交流,了解沙县小吃成为富民特色产业的故事……在思政课“第一现场”进行理论学习,同学们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思考观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
不仅如此,我们还运用新技术,打造“大思政”数智化实验室,让同学们沉浸式上好思政课。在实验室里进行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同学们戴上VR眼镜,“变身”为红四团突击队员,在枪林弹雨中与敌方激战,占领了泸定桥。课后同学们纷纷称赞,说这样的思政课太精彩了。
去年10月,福建省发布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名单,共有7家入选试点名单,我们学院的“大思政”数智化实验室入选。课堂上,同学们一次次“身临其境”,来到“第一现场”,在学思践悟中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全方位挖掘、整合地域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政元素,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短视频热”成就“思政时刻”
讲述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思政中心副主任 胡海滨
新媒体时代,“指尖”有风云。大学生爱刷短视频,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成为高光的“思政时刻”。如何有针对性地为青年学生打造“校本”短视频平台?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将“大思政”搬上小屏幕,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
用短视频“说话”,学生们听得进耳、入得了心,“交互”更容易、更有效率。日常用户35000余人,每日10余万次数据交互,刷短视频成为用户的日常习惯——这是我们自主开发的智慧党建与思政平台;总用户数万人,每日发短视频量至少3个,短视频“外宣转化率”达50%以上,“爆品率”全国领先——这是杭电官方视频号的“成绩单”。
大学生思政工作,如何讲述是关键。范江涛老师是浙江省第三届“‘思政星课堂’我最喜爱的思政教师”,他的课堂有脱口秀的范儿,各种短视频也是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规定,全校思政课实践作业,短视频可作首选。我眼中的大国重器、我心中的民族脊梁、我身边的正能量热点,都是同学们争相创作的好选题。
创作有理念,道理要讲透。青年学生喜欢的正能量的内容,一定要及时、大批量地供给。以短视频为媒和青年对话、走进青年内心,要有青年视角,与青年零距离。我们以大量爆款短视频传播经验为基础,提炼总结出以“讲清楚、讲明白、讲得让人感兴趣”为核心理念的思政工作叙事表达系统,让短视频作品“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又有流量”。“人人会叙事,道理讲得透”,正助力学校迈入“三全育人”新征程。
“黄河故事”滋润少年心田
讲述人:山东聊城市东阿县实验中学党支部副书记、思政课教师 刘道礼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听!黄河岸边,绿草茵茵,杨柳依依,我校黄河小卫士社团成员在音乐教师的指挥下,精神饱满、声音嘹亮地排演《黄河大合唱》。这是我们用黄河文化立德树人、打造黄河思政“金课”的一个缩影。
东阿县沿黄河57公里,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作为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和一线思政课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好黄河这本思政课“活”教材。自2020年起,借助学校教改的东风,我团结带领各学科组教师发展和培养“黄河小卫士”146名。这些年来,我们组织党员教师、思政教师、“黄河小卫士”们等来到黄河岸边,宣读《争做黄河小卫士》倡议书、合唱《黄河大合唱》。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深深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灵。
2022年9月,由我主持的“黄河思政工作室”成立,聘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吕文强和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张道强担任顾问,辐射带动全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在课堂上,我采用青少年学生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让黄河文化带着热气、灵气、地气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为助力赓续黄河文脉,我努力推动黄河思政教育的数字化建设,利用微信公众号编辑整理了“黄河微思政”86课时,从战略纲要、依法护河、黄河知识、黄河英雄和黄河故事等方面进行宣传,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教育。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未来,我会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继续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刘梦、龙军、赵秋丽、李志臣、张文攀、闫磊、冯家照、高建进、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李梦、李爱明、程振伟)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04日 07版)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