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氢能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24-11-01 14:20:06 来源: sp20241101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制备方面,2022年我国氢气年产量超3500万吨,是世界最大制氢国。但总体看,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发展路径还需进一步探索。

  国家标准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指南》),系统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首个国家层面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将如何带动氢能产业发展?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

  氢能示范应用在交通领域有序推进,在工业、建筑、储能等领域积极拓展

  氢能将如何走进生产生活?记者前往北京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一探究竟:展示厅里,加氢站模型、氢燃料发动机、氢能自行车、氢能摩托车、氢能叉车……高科技产品琳琅满目。

  北京大兴区氢能工作专班副主任孙静介绍,示范区初步构建涵盖制储输用各环节的氢能产业链,在交通、建筑和制储能三大领域开发应用场景。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氢能示范应用在交通领域有序推进,在工业、建筑、储能等领域积极拓展。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新增3367辆,保有量达12682辆,同比增长约36%;建成加氢站358座,同比增长超40%。

  “十四五”以来,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相关政策体系随之建立健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对氢能技术创新、示范应用等进行部署;《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氢能产业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

  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鲍威说:“我国目前发布的氢能产业相关国家标准超过100项,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等也在快速推进。”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指南》对于发挥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产品技术门槛,降低产业链各环节衔接成本,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指南》如何发挥对产业发展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体现在三大协同作用:

  注重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协同。《指南》重点面向低碳氢生产、高效氢储运、可靠氢加注、多元化氢能应用,系统构建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框架,涵盖了111项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8项正在制定和19项计划制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注重创新技术与标准的协同。《指南》重点关注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协同推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产业发展,以标准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充分调动产学研用各方的积极性,加快制定一批氢安全、输氢管道、加氢站设备、燃料电池系统及其零部件、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标准。

  注重国内国际标准的协同。在开展国内标准研制的同时,《指南》强调积极提升氢能国际标准化水平,提高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国际标准化能力,鼓励参与氢能国际标准化工作,将我国氢能领域先进技术和应用经验转化成国际标准。

  “《指南》的发布,有助于提高氢能产品技术门槛,降低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成本,从而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隆基氢能总裁、中国能源研究会氢能专业委员会委员马军认为,产业化初期,一些环节技术和产品还不成熟,各类示范和应用项目开始启动,标准统一将增强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规模化生产的动力。

  氢能开发利用不断提速,标准化进程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近年来,氢能开发利用不断提速。今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开工,可实现年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在新疆库车,我国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2万吨绿氢,将全部就近供应炼化企业……马军认为,标准化进程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对于新技术推广和项目技术路线的选择,更具引领和指导作用。

  国家标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氢能产业总体尚处于示范应用和商业模式探索阶段,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还要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逐步提高我国氢能国际标准化影响力。

  根据《指南》相关要求,鲍威表示:“一方面,我们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引进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带动国内氢能领域技术提升;另一方面,主动提出国际标准提案,积极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起草,培养一批懂标准懂技术专业国际标准化人才,及时将我国先进技术和示范应用经验转化成国际标准。”

  在生产方面,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氢气产量目前主要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绿氢制备还面临生产成本偏高、专用基础设施不足、能量损失较大等问题,与大规模商业化推广还有距离;氢能产业链配套设施尚不成熟,应用成本较高。

  《规划》提出,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

  根据《规划》,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至20万吨每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强化规划引导作用,推动地方结合自身基础条件理性布局氢能产业,实现产业健康有序和集聚发展;围绕氢能商业模式、价格机制、市场机制等全产业链技术发展和解决方案等,开展课题研究和现场调研。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4日 02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