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09:25:37 来源: sp20241105
下课铃响了,本该热闹的校园却仍然静悄悄的。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孩子到户外活动,除了去卫生间不能出教室,只有在固定的课间时段才能去打水,甚至,在教室不许大声说话——近日,多地普遍出现的“中小学校课间圈养”现象登上热搜,引发众多家长、学生共鸣。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十余年前,就有媒体多次关注“寂静的课间十分钟”,呼吁“让孩子‘疯’一会儿又何妨”。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此前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在实际工作中,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可引人深思的是,既有呼声又有政策,这么长时间过去,为何“课间圈养”却仍是困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一道难解之题?
几乎每个人都明白,“课间圈养”养不出健康快乐的孩子,却为何长久走不出这个“怪圈”?“寂静的十分钟”背后,学校有哪些顾虑、家长有什么诉求、孩子有怎样的内心期待?怎样尽最大可能解决问题,把快乐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1.重视课间十分钟的育人价值,为校园生活适度留白
对很多成年人来说,课间十分钟是一份美好的记忆。或是在教学楼外呼吸新鲜空气,或是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或是和同学说笑聊天……不仅可以活动筋骨、调整身心,也能为集中精力上好下一节课做准备。但如此畅快的课间生活,如今却在不少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了。
“做完课前准备后,老师只允许喝水、上厕所,不能随意下楼,也不能交头接耳。实在无聊时,我要么发呆,要么在脑海里想象有两个小人在大战。”北京某小学三年级学生成成说。
“‘入班即静、入座即学’,学校每个孩子都会背诵这句话。哪怕是课间出去上厕所时跟别班同学说话,被发现了也会被扣分。”北京小学生家长杨女士则告诉记者,如此严苛的规定对于她8岁的、活泼好动的儿子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在社交平台上,家长们对“寂静的课间十分钟”的描述更是五花八门:有孩子因在学校长时间坐着直喊“尾椎骨疼”;有学生吐槽“课间十分钟,拖堂两分钟,上厕所时间都不够”;甚至还有学校详细规定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范围、种类、声音大小,同时规定班主任的监督职责并与班分扣罚挂钩……
“‘以安全之名’的因噎废食”“教育懒政”……一时间,大家纷纷把矛头对准了学校。而面对指责,不少学校则表示,自己也是有苦难言。
“每天最操心的是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大课间,一个是放学出校,全校老师‘严阵以待’。”深圳一位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再碰到不太理性的家长,学校就会很被动。”
他的担心并非多余。据报道,某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类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期间,86%发生在操场和教室。而从判决结果看,学校被判承担30%以上责任的占比约50%,原因大多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时救助”。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老师怕出事、学校怕找事,把孩子“禁闭”在教室里最省事,“课间圈养”成为不少学校的首选。而在这种“以安全之名”的过度保护之下,孩子们不只是失去了快乐的十分钟,诸多不利于其成长发展的短板都凸显出来。
有些学校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课间需求,却被熟视无睹。“上学刚几个月,7岁的女儿就得了尿道炎。仔细一问,厕所太少,每次课间去都要排长队。孩子干脆整天不喝水。”一位家长反映。
有的学校则在“课间圈养”的基础上“层层加码”,实际上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如发明了“小预备”制度,即在正式上课铃响前三分钟响一遍预备铃,学生需立即回座朗读古诗或课前准备,这样,“又多学了三分钟”;甚至,有的学校为了方便管理,连25分钟的大课间也不让学生自主活动,只是组织学生集体做操,之后就要求其回教室,还拆掉了校园里的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
“玩闹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教授田宏杰认为,校园生活的适度留白非常重要,在“换换脑子”的背后,课间十分钟还有着别样的教育价值:“看似短短十分钟,却可以在与伙伴的谈天说地中了解世界、社会和他人,激发起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可以在小伙伴三五成群的‘八卦’‘吐槽’中形成对事件是非曲直的判断,建构起社会规则意识;可以在与小伙伴游戏中,感受到默契、联结、友爱等积极情感,或难过、尴尬、失望、愤怒等消极情感,提高情商和社会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无法实现的。”
2.好的课间生活应“多姿多彩、闹而不乱”
随着讨论日益热烈,新疆伊宁、山西太原、广西南宁、河南郑州等多地近日分别就“课间圈养”问题作出回应:有的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强调课间让学生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有的地方则表示,课间10分钟时间比较短,学生主要用于喝水、上卫生间、调整状态,不建议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这样的回应,不少受访教师和家长并不满意。
“有的班级离操场很远或所在楼层较高,孩子们可能刚到操场就得回教室。迟到的孩子坐在座位上气喘吁吁,光是调整就要很久,非常影响下节课的学习状态。”一位教师认为,与“课间圈养”一样,上述不考虑实际情况就承诺让孩子们去操场自由活动,或者委婉表示“现状不易改变”的态度,同样是一种粗糙的管理。
天津一位家长则向记者讲述了其孩子所在学校的做法:在楼道里放了几个垫子,课间时让孩子分组去楼道里做仰卧起坐,实现“错峰有序活动、休息”。
“既出教室了,也放松眼睛了,还运动了。可这就是好的课间生活吗?”没过几天,孩子就向他吐槽,“下课了还得体训,还不如在座位上坐着”。这位家长非常无奈:“看似向前走了一步,‘动起来’了,可孩子却感觉连课间都成了‘被组织’的‘机器’。”
对此,上述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将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将指导地方和学校科学实施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加强学生安全常识教育等。
相关专家也认为,只有先引导家校树立起理性的课间活动观念,甚至更深层的权责观,才有进一步讨论“如何经营好课间十分钟”的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终身教育首席专家、教育学部二级教授吴遵民认为,视角的转换至关重要:“如果从管理本位的角度出发,无论怎么防范都会有风险存在,家长仍然会‘出了事就找学校’,学校则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课间十分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让孩子有质量地动起来。家校都要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磕碰在所难免,要多一分理解与包容。”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家校达成共识的是:好的课间活动究竟什么样?
“并不是每个课间都把孩子们‘赶’到操场上就是最合适的做法。重要的是为孩子创设出多种可能性,供其自由自愿选择。家校可以结合学校具体的办学环境等,携手商讨出一份适当的方案。”吴遵民认为,好的课间生活不能只有一种样子,而应该是多姿多彩、闹而不乱的:“有几个基本要素必须考虑到:一是孩子需要离开座位以活动身体,二是需要接触自然以调节思绪,三是需要自由的同伴交往来学会交流与合作。”
3.多些关心、多用巧思,创造“充满呼吸感的校园生活”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势在必行。教育部要求学校密切家校社协作,争取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共同努力保障学生课间正常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受访者一致认为,给孩子一个安全、科学、快乐的课间十分钟,需要家校携手,集思广益、精心设计。
这首先需要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有力“兜底”,把学校从“承担无限责任”的担忧中解脱出来。
“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校内安全事故有关法律法规,更加合理地界定学校和老师的权责,不能无限扩大、‘一刀切’追责。同时,应健全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比如,引入商业保险,完善学校保险体系。”田宏杰建议。
有网友建议,可在课间十分钟时在学生易发生安全风险的点位设置“护导”岗位,及时发现学生课间游戏中的不当行为并加以引导、防范风险。
“多一双‘眼睛’,多一分活力。”吴遵民也持同样的观点:“比如,学校可与社区合作,引入‘银龄计划’教师或社区老年志愿者作为课间护导员,给予其适当补贴,既避免了给教师增负,又能使老年人发挥余热。”
做好“兜底”安全保障的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作为,多动一些脑筋,多用一些巧思,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开发优化课间活动空间,提升学生课间生活的质量。
“让孩子课间‘动起来’指的是生命的流动,并非剧烈的运动。如果来不及去操场上活动,那可以在楼梯拐角处放一缸金鱼、几只乌龟,在洗手间的窗台上放一盆鲜花,或者在走廊的墙壁上经常更新一些互动性的画作,积极创设探索空间,让孩子随处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灵动。”吴遵民说。
为孩子们编写课间游戏手册,打造教室内外的微景观和活动点,精心选购安全、益智与趣味兼具的玩具,召开班会和学生共同制定“课间游戏公约”……浙江某小学教师齐传鹏把课间十分钟当作一个项目潜心经营:“以疏代堵,以安全有趣的活动代替追逐打闹,并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对孩子身心成长是有益无害的。”
“一张一弛,充满了呼吸感的校园生活才能为孩子提供成长的沃土。”吴遵民认为,这一场关于“课间十分钟”的讨论,或可引发整个校园生活的重构:“几十年前,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校长就主导过一场‘大小课穿插进行’的教学改革:语数英等学科设置为50分钟的大课,音体美等学科设置为30分钟的小课,大小课穿插进行,原有的小课间则都延长为15分钟,这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实施,也让学生愉悦地、有节奏地学习。这种错落有致的课程安排,未尝不是一种尝试的方向。”
网友关注
打破“寂静的课间十分钟”,网友支招
近期,我们在光明日报官方微博推出#“寂静的课间十分钟”究竟该如何打破#的网络调查,众多网友纷纷留言、投票、参与讨论。当问及“课间圈养,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时,51%的网友认为“教育理念存在偏差,还处于高压的应试状态”,29%的网友认为“学校担心孩子课间玩耍带来安全问题”。网友“大大大哒侠的小号”表示:“都是楼房,下去玩很不方便!”网友“五点的炊烟”留言:“我小时候被‘圈养’过,因为有学生在课间玩耍时受伤,家长因此过度维权和闹事。”
当问及“寂静的课间十分钟该如何打破”时,“安全保障”是网友最重视的因素,其中,32%的网友认为“家长要明白校园安全风险不可能百分百杜绝”,18%的网友认为“要建立健全保险机制,缓解家校安全顾虑”。此外,还有24%的网友建议,要“完善学校基础设施,缓解如课间厕所排队等现象”。网友“小猫哇小猫”直言“最讨厌课间上厕所排队,女厕所永远都是排到大门口。为什么不能多建几个?”15%的网友建议要“因地制宜创设课间活动空间,如涂鸦墙、跳格子区等”。还有网友留言:“强烈呼吁课间延长到15-20分钟!”
(记者 邓晖)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