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08:19:03 来源: sp20241118
12月10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发布最新成果。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其中,安徽凌家滩遗址、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这三个古国时代的聚落遗址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考古新发现。
凌家滩遗址发掘一座大型公共建筑基址
安徽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遗址上有迄今所知5500年前后可以确认的最大规模的聚落,两重环壕围住的面积有140万平方米。此前,在内壕北门外边发现一座祭坛以及墓地已经发掘69座墓葬,去年在内环壕中间部位发掘一座大型红烧土建筑基址,与环壕走向一致,长边88米,短边40米,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下面还有更早期的建筑,表明这个位置不是一般的普通居住房屋。
红烧土遗迹范围(资料图)
去年还发掘了内壕北门外人工堆筑的“祭坛”,今年找到了它的西边边界。今后会逐步认定东边和北边的边界。“去年在祭坛上发现一座祭祀坑,坑内出了250多件器物,包括大石钺60件,以及不同种类的玉器、陶器,说明这里祭祀的仪式,恐怕跟墓葬里随葬品的葬仪是不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双组长之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弛说。
良渚古城遗址新近发现20条水坝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距今已有5300年至4300年的历史。最近几年,在良渚遗址的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经发现了350余处遗址点。去年,考古工作者对良渚早期大雄山北村遗址点进行了发掘,发现三片墓地,其中有一片是贵族墓地,用栅栏和壕沟跟其它墓地相隔开,出土等级很高的玉器,表明这是一处贵族墓地。不同墓地墓葬方向不一样,说明当时社会分化是很严重的。
瑶山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良渚大型的祭坛墓地,上面有贵族墓葬。据悉,考古工作者在最近这两年通过遥感技术发现瑶山周围还存在多个大体量人工建设的建筑工程,瑶山祭坛墓地只是其中的一处。接下来将通过勘探和发掘确定大体量工程的性质。
新发现水坝及良渚遗址群中晚期结构(资料图)
张弛表示,本期探源工程工作在此前几期发掘的基础上又新发现了近20条水坝,加上过去11条,现在共发现30条左右的水坝,经过测年发现水坝的修建年代跟过去发掘的11条是完全一样的,“这说明良渚中期的水坝、莫角山台城以及良渚古城的城址都是统一规划、短时期内营建的,也说明良渚社会在这个时期有重大变革。”
完整揭露石峁遗址皇城台南护墙
石峁三重城址核心位置叫做皇城台台城。本期探源工作围绕皇城台台顶大台基开展工作,已完整揭露南护墙,在西南角发现原位保存的大型石雕。在前两年发掘过程当中,皇城台上发现70多个有的砌在墙体里、有的倒塌下来的神像、人像、动物等大件石雕。新发现的在原位的转角石雕,为此类石雕的年代、位置判断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皇城台(资料图)
从去年开始,考古工作者还发掘了皇城台位于大台基以西的部位,发现排水渠、通道和墓地。通道连接的是一处墓地,墓地有石墙作为冢界,墓葬成排分布,之间也有隔墙。墓地目前已发掘墓葬十余座,主要有竖穴土坑墓和石棺墓两类,石峁文化时期主要是10座大型土炕墓,竖穴土坑墓墓室规模较大。
此外,在皇城台护墙、城门和大台基的倒塌堆积中,出土了大量羊骨等食余动物骨骼,壁画残片、筒瓦及板瓦等建筑构件,海贝、象牙制品、漆器(漆皮)、丝织品等高等级遗物,以及陶、骨、石、玉、铜等各类遗物数万件。新近发表了纺织品的研究成果,发现有苎麻和丝绸(家蚕而非柞蚕)织物,研究了纺织品用不同纤维的捻线方式和纺织物的纹样。韩家圪旦石器和陶器的微痕和残留物研究表明,单个房间内有酿酒、收获谷物和加工织物纤维等多种经济活动。
(本文图片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责编:申佳平、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