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30 13:25:29 来源: sp20241030
中新网 杭州1月26日电(邵燕飞 傅飞扬 周健)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从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农村文化礼堂给予“养分”,到良渚文化、传统戏曲频频“出圈”……不难发现,精神富有道路上,浙江已结出累累硕果。
2024年,浙江迈入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第三载,该省愈发清醒认识到,共同富裕不仅要物质富裕,更要精神富裕。面对新期待、新要求,连日来召开的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人大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浙江一社区开展文艺活动。 洪佳慧 供图相比较城市,乡村娱乐活动少,民众对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更加渴望。近几年,浙江持续推出民族艺术进礼堂、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不断满足乡村民众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谈及这一方面,浙江省人大代表、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晓秋受访时强调,“将文化艺术输送到偏远乡村,一定不能算‘经济账’。”
“我经常去山区村、海岛村演出,观众不多且多为老人,但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们对戏曲的喜欢,对文化娱乐活动的渴望。”蔡晓秋表示,在精神共富道路上,同样“一个也不能少”,“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加大支持力度,让偏远乡村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文化艺术产品”。
事实上,浙江是文化资源大省,利用好、发展好文化资源,是打造精神富裕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贯穿杭州、绍兴、台州等地的“浙东唐诗之路”因450多位诗人曾在此留下1500多首唐诗,讨论度居高不下。浙江省人大代表,天台县奥锐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工艺研发总监、工程师谢晓强受访时坦言,“浙东唐诗之路”存在诗路标识不多、整体特色不够突出、视觉冲击力不够强等问题。
“政府应在沿线设置一些唐诗碑亭,根据沿途景致,若干公里一个,既能体现诗路文化的共性,又能体现各地的自然人文特色。”谢晓强建议,可以在唐诗碑亭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中融入当地的民俗风情,凸显乡土气息;可以适当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加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等;可以融入现代科技成果,让市民游客扫描二维码就能聆听“诗路故事”……
在《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中,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被列为大花园建设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可以看出,当精神文化建设被赋予经济价值,将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
对此,浙江省人大代表、民进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也颇有感触。他表示,要将浙江文化和浙江制造有机结合,大力开发新型文化产品,提高传统产业中文化的附加值;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推动文化和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加速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浙江应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加强人文研究,促进精神共富。”陈忠还认为,以“良渚论坛”顺利举行为契机,浙江可探索推动杭州、开封合作举办“两宋论坛”,推动杭州、西安联合举办“唐宋论坛”,进一步提高文化的包容性和国际化程度,利用好“后亚运时代”资源,为民众提供更优越的精神文化土壤。(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