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1:13:47 来源: sp20241110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规划政策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赢得了战略主动。如何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华市市长邢志宏:
多跨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构建全面高效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既是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紧扣“高质量”“一体化”,多跨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
探索资源要素跨区域配置一体化机制。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要继续在创新一体化发展机制上下功夫,强化通盘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有序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和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
健全科技创新跨区域合作一体化机制。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牵头与高校院所共同建立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构建对外开放跨区域联动一体化机制。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加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等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共同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本报记者 窦 皓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要以市场化机制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依靠科技力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一体化整合长三角科创资源,建设一批技术实力强、创新活力旺的研发载体和研发型企业;面向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一体化征集龙头企业重大技术需求,一体化集聚创新资源,一体化组织协同攻关,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
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围绕龙头企业开出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联合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创新链,打造世界级产品、培养世界级企业。
强化改革经验的互学互鉴、复制推广。大力推进长三角地区技术创新的共建共享,持续深耕长三角科创改革“试验田”,在新型研发机构治理、人才团队建设和财政资金使用等方面深化探索。
(本报记者 姚雪青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
构建区域一体品牌生态圈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长三角地区要持续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链条的制度框架,更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未来要重点联合打造长三角区域特色生态产品,协同构建区域一体品牌生态圈,努力实现生态产品更高溢价,促进生态“高颜值”加速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注重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建立协同的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共享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成果;在统一核算制度、信息平台、结果应用等方面,构建跨区域一体化的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机制;建立统一的生态科技创新路径,推动数智技术赋能,谋划统一的生态场景应用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区域间各扬所长、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共同赋能长三角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本报记者 田先进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部长张帆:
培育更多链长企业
长三角地区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强化链长企业主导地位,加快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重大技术装备协同,有利于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集合优势资源突破产业瓶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牵引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些年我国在高端装备“走出去”方面取得积极进展。高端装备领域的链长企业要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培育更多民族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出口,为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水平提升贡献力量。
下一步,长三角应该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形成体系化突破能力,培育更多链长企业,形成龙头牵引、集群共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打造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打开国际市场。
(本报记者 张天培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1日 1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