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8:51:06 来源: sp20241101
中新社 厦门2月21日电 题:厦门筼筜湖治理为何受国际关注?
——专访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吕志奎
中新社 记者 龙敏
2023年12月,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来到中国厦门筼筜湖畔考察时表示,筼筜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多做法值得柬方学习借鉴。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筼筜湖综合治理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价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和管理示范项目”,进行全球推广示范。2021年10月,筼筜湖生态修复作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
厦门筼筜湖治理为何受国际关注?有何中国智慧?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吕志奎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予以诠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如今,筼筜湖是厦门的一张城市名片。过去,筼筜湖是怎么样的?
吕志奎: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部,旧称筼筜港。渔船入夜停靠,灯火绵延。“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筼筜渔火”,便是厦门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厦门经济特区设立后,经济建设大力推进、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由于地处城市核心区,筼筜湖周边集聚了上百家工厂,不少是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沿着明沟排放至水体。
由是,筼筜湖生态急剧恶化,赤潮频频出现。路人经过无不掩鼻,汽车路过要提前关窗,环湖住户常年窗户紧闭。从昔日盛产鱼虾沦为令人“恼火”的臭水湖,筼筜湖治理成了民之所盼。
2023年12月21日,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一行在厦门筼筜书院观看非遗展览。王东明 摄中新社 记者:筼筜湖的美丽蝶变,走过了怎样的一段治理之路?
吕志奎:筼筜湖治理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典范,更是厦门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筼筜湖治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年至1997年),面对日趋严重的筼筜湖生态问题,厦门市早在1984年便开始实施截污方案,但推进速度缓慢。
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厦门实际的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之路。
2021年12月,福建厦门,古筝表演者在筼筜湖畔演奏。王东明 摄第二阶段(1997至2011年),从20世纪90年代起,厦门开始以打造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系统工程,筼筜湖治理取得新进展。1993年至1999年,厦门启动以“截流新增污水,保证防汛排洪安全”为目标的第二期综合整治工程。2000年至2009年,厦门开展以“清淤整治,截流新增污水,改善筼筜湖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第三期综合整治工程。2009年至2016年底,厦门开展以“晴天污水不入湖”为目标的第四期综合整治工程。四期综合整治结束后,筼筜湖基本实现了治理目标,生态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第三阶段(2012年以来),幸福河湖成为中国河湖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厦门以构建高质量的湖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导向,先后修订颁布一系列法规文件,为筼筜湖区保护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目前,厦门已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
幸福河湖的高效能治理,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和协同。2020年8月,厦门市河长制办公室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等共建厦门河长制研究院。2022年11月,厦门市幸福河湖促进会成立。
航拍厦门市中心的筼筜湖以及依湖而建的公园。王东明 摄中新社 记者:筼筜湖治理为何受国际关注?有何中国智慧?
吕志奎:河湖生态保护与治理是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重要一环。从“一潭死水”到碧波荡漾、百鹭齐飞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从昔日遗憾消失的“筼筜渔火”到今天更加耀眼的“筼筜夜色”,筼筜湖30多年来接续整治保护,实现了从点到面、从水下到岸上、从单一治理到联合共治的转变。
筼筜湖治理不仅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东亚海域海洋污染预防和管理示范项目”向全球推广,还入选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
筼筜湖之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样板,更是一扇美丽城市窗口。透过这扇窗窥见的,是厦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自觉。成功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依法治理与系统治理的关系、政府治理与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关系,深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独特密码。
2020年8月,市民在筼筜湖边的公园里喂鸽子。王东明 摄城在一湖绿水青山间,浓缩着中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型的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和生态治理之变,见证了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生动实践。筼筜湖治理实践,生动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筼筜湖治理为全球城市生态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也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中国智慧。治水要良治,良治的内涵之一是要坚持人民至上和问题导向,善用系统思维和制度优势统筹水生态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分清主次、因果关系,找出症结所在。
2021年3月,“鹭岛”厦门筼筜湖上飞翔的白鹭。王东明 摄中新社 记者:当下,中国正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促进“人水和谐”。应如何汲取西方经验,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吕志奎: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治理的重大议题,事关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从世界范围看,全球生态环境面临资源环境容量超载、风险分配代内和代际双重不公、公众环保自觉意识不强三大挑战。
西方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大量经验,资源节约是根本,全民行动是基础,激励约束是关键,法治建设是保障。
学习汲取西方经验,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亟须抓好三件事:
第一,强化各项制度执行力。要确立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和监督问责机制,使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静态纸面上“动”起来、“活”起来,促使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和落实为治理效能。
2021年9月,为迎接即将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一立体花坛亮相并吸引市民观赏。刘冉阳 摄第二,扩展生态文化影响力。天人合一、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生态文明观。因此,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在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推出一批生态文化产品,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
中国应形成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和政府五方协同联动机制,把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化全面融入日常生活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交往体系和政府治理体系,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和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观,多渠道建立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加快形成全民全社会生态自觉。
第三,增强中国话语表达力。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做好,更要说好。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的规范性话语重构和重塑进程中,具有国际影响、赢得世界尊重、丰富人类文明的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坚固基石。
这就需要从理论上向世界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背后的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制度力量和组织力量,向世界阐释清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创造的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全面提升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效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思想和中国话语成为全球治理话语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
受访者简介:
吕志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应急管理科学》杂志编委,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咨询专家,厦门市河长制研究院副院长,参与编写《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丛书,参与起草《厦门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出版专著三部,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社科优秀成果奖。
【编辑: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