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动物冬眠?人体在冬季切换“节能模式”

发布时间:2024-11-05 23:52:34 来源: sp20241105

  天寒地冻的冬天,很多人会联想到万物凋零,时常感到情绪低落。近日,国外两位心理学专家撰文称,冬季会给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带来许多深刻变化。人体切换成“冬季模式”,身体多个器官面临考验。解读冬天带给身体的变化,并教你顺利度过寒冬。

  身体在冬天会切换“节能模式”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估计,约5%的人会患上一种名叫“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抑郁症,变得整天昏昏欲睡、感到生活失去意义、没有动力参加喜爱的活动,还有很多人虽然没有达到疾病程度,但也会出现类似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发表在美国《普通精神病学档案》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显示,“季节性情感障碍”的普遍增加可能与阳光照射减少、神经递质血清素(5-羟色胺)水平降低有关,在白天短、冬季长的北半球更常见。

  有科学家认为,“季节性情感障碍”与动物冬眠期间新陈代谢降低类似,是人体为了适应能量需求较大的冬天而做出的改变,神经系统兴奋度下降、容易困倦昏睡、活动量减少等都有利于保存能量。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袁勇贵表示,冬季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大脑中负责“催眠”的褪黑素分泌量增加,而负责“唤醒”的皮质醇分泌时间延后,因此会感到格外困倦。

  比利时神经学专家还发现,人们在冬季保持注意力的能力最强,学习和工作上的表现最好。汤永隆解释说,温度低的环境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头脑相对清晰,思考问题的能力自然会增强。

  这5个器官最怕过冬!

  除了思维和行为方式,寒冷还会促使人体其他系统做出调整,尤其某些器官很怕冷,有时稍微照顾不周就可能“罢工”。

  ⒈心血管受不了温差大

  冬季最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发现,每年1月是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高发期。

  寒冷会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血管收缩“变脆”。

  ⒉呼吸道更加敏感脆弱

  从鼻子到肺,整个呼吸道都会因为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发生变化。

  鼻黏膜黏液分泌会减少,鼻子过滤病原体的作用会减弱。

  当干燥的冷空气进入上呼吸道,会使气道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能力下降,若发生呼吸道感染,纤毛变得更少更脆,其功能恢复长达2个月。

  古人云“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畏寒畏热”,寒冷干燥易诱发哮喘、慢阻肺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

  冬天来临,虽然生产花粉的树木陷入沉睡,但过敏门诊患者数量不会明显下降,因为室内过敏成为常态,尘螨、宠物、霉菌等都是重要因素。

  ⒊胃肠受凉代谢速度慢

  胃对冷空气十分敏感,受到寒冷刺激易出现痉挛性收缩,若不注意保暖或过量食用生冷、太硬的食物,会加重不适。

  另外,身体为了御寒,会减少胃肠血液供应,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更易出现胃动力不足、腹痛、腹胀等不适。

  还有些人一到冬天就食欲大增,对高油、高盐、辛辣食物来者不拒,但运动量减少,致使胃肠蠕动速度减慢。

  ⒋关节遇冷保护力减弱

  关节周围皮下组织相对薄,血管遇冷收缩会影响血液循环,肌肉和韧带柔韧性降低,对关节的保护力减弱,易发生关节损伤甚至骨折。天冷还会刺激滑膜,使其分泌的滑液减少,导致关节摩擦力增大,突然换姿势时就会出现干涩或酸胀感。

  ⒌前列腺也会得“感冒”

  前列腺有丰富的肾上腺素受体,受凉时极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腺体收缩、慢性充血、尿道压力增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尿无力、会阴部及小腹疼痛等症状。

  冬天做好4件事至关重要

  从身心关系的角度来看,身体健康心情会变好,心情改善了,身体状态也会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互为因果的关系。

  ⒈尽量心态平和

  冬季做到心平气和、内敛宁静,避免情绪急躁或压抑。多到户外晒太阳,有助驱散情绪阴霾、减少褪黑素分泌,振奋精神、愉悦心情。

  冬季还应该经常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交流,有助维持自身情绪稳定,提升幸福感。

  ⒉饮食均衡温补养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李晓林表示,冬季万物休养生息,人也需要养精蓄锐,顺应“冬藏”的特点,因此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运动有度也是关键所在。

  冬天气温低,汗液减少、不易口渴,但人体此时反而需要更多水分,建议每天喝够1.5—2升水。

  日常烹饪多选择温补性食材,如山药、萝卜、豆腐、白菜、南瓜等蔬菜,羊肉、鸡肉等肉类,还可以适当加入核桃、花生、红枣等干果。

  烹饪方式最好选择清蒸或水煮,少油、少盐、无糖,不食辛辣生冷,有助保护胃肠功能。

  ⒊适当延长睡眠时间

  充足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睡前可以泡泡脚,驱除寒气的同时促进气血循环,有助改善睡眠质量。注意睡前少喝水,避免加重肾脏夜间负担或因夜尿过多影响睡眠。

  ⒋坚持运动控好强度

  冬季运动不宜过早,老年人最好选择阳光充足、温度适宜的下午或傍晚运动,一周3次即可,快走、慢跑、太极拳、健身操、舞蹈、举哑铃、深蹲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结束时逐渐降低运动强度,并做好肌肉放松;遇到雾霾、雨雪天,应尽量避免外出运动。

  综合生命时报报道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