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稳“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办实事 解民忧·一线探落实)

发布时间:2024-11-05 10:09:03 来源: sp20241105

  核心阅读

  延伸产业链条、积极注册商标、开展技术培训……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河南省扶沟县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内生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一大早,豫东平原上的河南扶沟县柴岗乡翟楼村寒风凛冽,大棚内却是暖意融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管理,菜农陈二飞种植的芹菜长势喜人,数十名村民忙着摘菜、打包、装箱,个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有这么好的收成,干吗还要出去打工呢?”家住城郊乡的陈二飞经过多方考察,在翟楼村承包了21个大棚种植蔬菜,总面积超100亩。去年,他种植的蔬菜大部分都销往了省外,效益还不错,吸纳5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

  陈二飞的经历,和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一条留言建议有关。有热心网友留言,建议扶沟县延长初级农产品产业链条,扩大蔬菜产业规模,打造“扶沟蔬菜”品牌,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扶沟县把主题教育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内生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延链补链——

  培育精深加工企业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扶沟县吕潭乡杨村岗村是当地有名的“西蓝花村”。

  “西蓝花保鲜期短,摘下来没卖完的,如果不及时冷藏就只能低价卖掉,甚至低价也可能出现滞销,影响群众的收益。”杨村岗村党支部书记刘志愿告诉记者,之前村里自筹资金建了5座冷库,由于设备老、容量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去年5月,扶沟县开展“察民情、听民意、聚民心、解民忧”活动,将实施仓储保鲜设施建设、培育深加工企业作为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乡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不久后,杨村岗村迎来好消息:以政府补贴村集体入股的形式,规划新建3座500吨冷库和1座制冰厂,缓解蔬菜冷藏、运输的困难。

  冷库和制冰厂建在村东头的荒地,去年7月开工建设,10月投入使用,杨村岗村的冷库储存总量达到了3000余吨,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6万元。同时配套物流产业,为村民提供200余个就业岗位,装卸出入库每吨收入120元,实现了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齐头并进。

  “有了这些建在田间地头的冷库,我们的西蓝花保鲜又保价。”刘志愿说。

  汴岗镇辣椒种植面积5万余亩,成熟季节每天采摘量超过300吨,发展辣椒精深加工成为当地提升辣椒附加值、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

  走进汴岗镇遍地红辣椒种植合作社的加工车间,一股浓郁的“椒”香味扑面而来,工人们正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烘干好的干辣椒制作成开瓶即食的辣椒酱,销往市场。

  “合作社建立之初,只有烘干车间的2条干辣椒生产线。去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建了辣椒精深加工厂房和精深加工生产线,日产泡椒20吨,糟辣椒10吨。”遍地红辣椒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于海军说,经过精深加工,辣椒的存放时间更长,每斤增加利润1元左右。

  合作社实现从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转型,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基地3万多亩,带动1.6万户群众增收致富。

  品牌建设——

  注册商标发放补贴

  拓宽市场销售渠道

  清晨,在柴岗乡梅桥村梅园蔬菜合作社的交易市场,菜农们运来刚采摘的黄瓜,称重、结算、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自从村里成立合作社,打响了梅桥黄瓜品牌,我们的黄瓜大都是通过预订的方式销往大型商超和批发市场,价格比以前高了,销路也不愁了。”梅桥村党支部书记梅根清说。

  梅桥村发展设施蔬菜种植,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在政府的引导下,村党支部领办了梅园蔬菜合作社,注册“梅园”商标,吸纳218户菜农成为社员,人均年增收1.6万元,带动周边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余亩。

  品牌化的发展让梅桥黄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梅根清看来,梅桥黄瓜不仅是一种蔬菜,更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菜”。

  “太好了,终于申报成功了,以后我们的产品也能用上地域商标了。”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顺德说,去年5月,“扶沟韭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公司依托区域公共品牌,研发韭菜品种26个,繁育种子基地1.2万亩,带动就业200余人。

  扶沟县平均每年发放补贴资金100万元,鼓励蔬菜经营主体积极注册商标、申报品牌。目前,已认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76个,“扶沟蔬菜”成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

  蔬菜品牌建设带来的好处,城郊乡拐王村的菜农也感受到了。“早年由于品质参差、品牌化程度低等原因,村里种植的蔬菜零售价格并不高。”拐王村菜农丁振营说。

  去年6月,扶沟县蔬菜发展服务中心组织20名蔬菜种植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引进了水果番茄、辣椒、草莓等新品种,不仅口味多样,推向市场后认可度也高。

  “普通的番茄,一斤两三元钱。我们种的水果番茄有着自己的品牌,每斤能卖到10元以上,还供不应求。”菜农对记者说。目前,拐王村已注册了“豫星”商标,还建设了新品种试种基地和300亩标准化日光温棚。

  规模发展——

  开展种植技术培训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在扶沟县德利尔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一串串颜色鲜红、饱满圆润的番茄新品种迎来成熟期,陆续批量上市。

  该产业园占地300亩,一期投资3500万元,建成的7万平方米玻璃温室、1000平方米育苗中心和35座温室大棚已投入使用。

  “在这里上班比较方便,不仅离家近,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正在务工的梅桥村村民葛美英说,“每月工资2000多元,家里的5亩地流转给了基地,一年收入5000元。”像葛美英一样,在产业园稳定就业者有20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园区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建立了产业联结捆绑机制,开展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帮助更多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扶沟县蔬菜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娄红伟说。

  柴岗乡西营行政村村民张俊杰通过技术培训后,去年9月在产业园承包了3座温室大棚,按照规划、标准、流程、技术、品牌、销售“六统一”进行精心管理,大棚里的番茄已丰收在望,预计亩产5000公斤以上。

  扶沟县通过“多方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运作模式,出台财政资金补助、专项低息贷款和创业扶持补贴等措施,打造蔬菜产业示范园创业就业基地。已建成百亩以上蔬菜园区266个,蔬菜种植合作社168家,带动蔬菜从业人员近13万人。

  “我在上海干了20多年的食品加工,对当地人的口味和喜好非常了解,如果家乡的绿色有机蔬菜能直接供应到上海,那该多好!”练寺镇张店村村民贾秋月了解到,羊肚菌市场前景广阔,适合在扶沟县种植,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发展蔬菜种植,创立了扶沟县金城妙月农业园区。

  “我们聘请了本地技术员为常年生产技术顾问,采用一年三熟轮作模式集约种植羊肚菌、多宝甜瓜和豆角,生产的绿色有机瓜、菜、菌供不应求。”贾秋月告诉记者,“去年,园区25座大棚的羊肚菌喜获丰收,收益达100万元。”如今,金城妙月农业园区累计用工300余人次,种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不应求。

  产业是就业的保障,产业发展壮大了,就业岗位就增多了。“我们将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群众在家乡留得住、有钱挣、过得好,就地就近实现增收致富。”扶沟县委书记孙红伟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15日 06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