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0:37:18 来源: sp20241118
董新瑞(中)在工作室指导村民编织结绳。 受访者供图
“线长要分毫不差,手劲要均匀,抻拉要到位,这样编出来的结绳才好看。”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结伴儿”满族结艺非遗工作室内,今年35岁的工作室负责人董新瑞正耐心地为前来领取结绳材料的村民做技术指导。与普通结绳相比,这是一种色彩更加艳丽,形状更加饱满、立体的结绳编织技艺。一挑、一穿、一拉……一根根彩线在她手指间飞舞跳跃,不一会儿,一个饱满、立体的结绳就编好了。
董新瑞带领大家编织的,不仅是一条条精美的手绳,更是一个个村民幸福生活的梦想。自创立非遗工作室以来,董新瑞走村入户开展结绳技艺公益培训、打造家庭微工坊助农增收。她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只要村民想学,我就一直教下去”
董新瑞从小跟着姥姥学习结绳技艺,后来选择在编织领域深耕。她选择下乡开展公益培训,源于一次和朋友的交谈。“朋友告诉我,村里很多妇女没技能没收入,若把结绳技艺教给她们,既能推动工作室发展,又能带动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朋友介绍下,董新瑞来到全山庄村开展公益培训。几张桌子、几卷彩线,在村里的支持下,2018年10月,董新瑞的第一堂乡村公益培训课就在这个偏僻山村的一处闲置农房里开课了。
“结绳是一项技艺,学了就多一项技能。”第一堂课就有超过20人来听,结束后,不少村民还主动领取彩线回家练习。在这之后,她经常来到全山庄村,一户一户到村民家中手把手地教结绳技艺。想学的村民越来越多,董新瑞又开始建立培训队伍,扩大覆盖范围,增加公益课堂频次,逐渐覆盖6个乡镇的30多个村。
户传户、村传村,有些村民学会了技艺,也主动加入到公益培训的队伍里,免费教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为董新瑞的培训团队免费提供场地。目前,易县已有20个行政村建立了手工结绳编织公益培训基地。“只要村民想学,我就一直教下去。”董新瑞说。
“结绳技艺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村民们学会了技艺,又该如何在家门口赚到钱?2019年起,董新瑞开始摸索“居家加工”模式,通过与村民签订加工回收协议,鼓励村民领取“订单”回家编织加工。
为了激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针对村民前期的订单,只要达到编织基本要求的,工作室全部按全价进行回收。“技艺需要熟能生巧,越是起步阶段,越要给她们坚持下去的信心。”董新瑞说。
没过多久,村里就涌现了一批结绳能手。如何发挥好这些人的带动作用?董新瑞又鼓励她们在自己家中成立结绳编织家庭微工坊,进一步带动周边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太平峪村村民赵海静就依托自家的临街店面设立了一个结绳编织家庭微工坊。一到农闲的时候,村里的妇女就会聚在这里一起编织结绳。一个月最少能赚1500元,多的时候能达到6000多元,靠着结绳编织家庭微工坊,今年40岁的赵海静一年能增加不少收入。“结绳技艺带来的不仅是收入,更是对生活的热爱。”赵海静说。
如今,在易县,像赵海静这样建立结绳编织家庭微工坊的村民有900多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超千人。同时,面临新的市场需求,董新瑞开始带着村民一起开发新的结绳编织产品,进一步打开销路。
“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结绳技艺传承创新中来”
“增收不能只是一时的,要保持长久。”如何实现持续增收?最近两年,董新瑞把重心放在了创新产品、开拓市场上。
“可以尝试蓝黄色交织的如意结,颜色亮丽,寓意也好。”“建议搭配透蓝色珠子,增加手绳的青春感。”……工作室的设计空间内,三五个设计师围坐一起,正在探讨关于新产品的设计问题。让人意外的是,这些设计师都是当地的村民。
“老手艺新调整。”在带动村民学习结绳编织的过程中,董新瑞在她们身上发现了创新的活力。去年开始,她在工作室就业的村民中“选拔”了4人,组建成设计小组,通过组织专业学习、开展主题设计比赛等不断激发创新能力。
今年41岁的北岭东村村民王文霞是小组成员之一。一年多来,她参与了多款热门产品的开发设计。“村民的创造力很强。”董新瑞计划今年多组织一些村民参与设计小组的学习,带动更多人加入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中。
眼下,暑假来临,董新瑞开始筹备设计新一轮的编织结绳课程,为下学期“非遗进校园”做准备。作为易县“满族结绳技艺”非遗传承人,只要有空闲时间,她就会走进学校、社区等,通过体验式教学,宣传结绳技艺。“后面我准备开展更多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结绳技艺传承创新中来。”董新瑞说。
工作室内,满墙的彩线五彩斑斓。“彩墙”前的工作台上,一根根彩线在一双双巧手间飞舞、跳跃。董新瑞仔细看着,期盼着未来可以用结绳帮助更多人编织出幸福生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1日 06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