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2:27:40 来源: sp20241115
“钱多事少离家近”是每个打工人的心愿,反映了大家对舒适、高品质生活的向往,“离家近”指通勤距离短,希望缩短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的距离,实现近距离通勤。
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靠近繁华商业中心地带的住房成本相对较高,通勤族往往选择居住在成本较低的区域。北京CBD上班族住通州区、河北燕郊,广州天河CBD上班族住番禺区,都很常见,这种分离使许多上班族每天面临着长途通勤的挑战,与人流车流斗智斗勇,通勤路堪比“取经路”。
《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超过90%的城市平均通勤距离增加,超过70%的城市60分钟以上通勤比例增加。此外,“职场新人”在通勤方面普遍承受更长的距离。在上海和重庆,职场新人的平均通勤距离超过10公里,在北京更是长达12.1公里。职场新人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往返于工作和居住地之间。漫漫通勤路,是当代职场人的日常困扰。
为解决这一问题,“职住平衡”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某一给定地域范围内,职工数量与住户数量大体保持平衡状态,大部分居民能就近工作,出行距离和时间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职住平衡理念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全国范围内60多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数据和出行数据来深度解剖职住平衡,能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首先,城市规模越大,职住平衡越难实现。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增加、城市空间尺度扩大,居民出行半径也随之增大。北京和上海通勤圈半径均已超过40公里,成为全国通勤尺度最大的城市。
其次,从城市内部角度看,第二产业分布区域的通勤距离相对较短,第三产业分布区域的通勤距离较长。
以北京为例,亦庄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通勤圈主要集中在周边区域;中关村和CBD的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通勤圈遍布整个市区甚至河北周边地区。同样,上海市张堰镇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通勤圈主要集中在周边;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徐家汇和陆家嘴通勤圈分布范围则大得多。
相较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竞争性强,就业人多密度大,往往需要在交通便利、可达性高的地方选址,相应的房价和住房成本也普遍较高,使得人们不得不在离工作地较远的地方居住,增加了通勤距离。这也解释了相近规模城市间的职住平衡与通勤距离差异。北京和上海人口规模相近,北京第三产业占比更高,北京通勤距离大于上海。类似地,深圳和东莞城市人口规模相近,但深圳第三产业占比高于东莞,通勤距离也更长。
再次,职住比合理,职住未必平衡。职住比是指城市某区域内就业岗位数量与居住人口数量的比值,以北京为例,一些街道的职住比为1,然而通勤距离却分布在8公里至20公里之间。
这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表面上职住比相对平衡,但实际上住在这里的人并不在本地工作,反之亦然。从更深层次来看,某一地区就业岗位与居住人群的匹配是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居住区与就业区的发展并不同步。
职住平衡的梦想虽遥远,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依然可以通过优化规划和配套服务来改善职住分离的状况,缩短通勤时间,满足大家对于舒适、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比如,提升就业区域的可达性。很多人下了地铁或公交后还需要漫长的步行才能到达工作单位或家。要想有效缩短居民通勤时间,可以通过推动“站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即将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区有机结合,让更多人居住与工作地点更靠近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
再比如,构建城市快速通勤交通系统。可以整合利用公共交通与道路网络资源,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复合型快速通勤系统:充分利用公交专用道网络,打造公交快速通勤走廊;在保障路权的前提下优化运行组织,开通大站快车、缩短发车频率,摆脱传统站站停模式;在人流量较大、交通需求集中的区域开通定制通勤专线;加强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两网融合,缩短换乘距离;等等。
另外,将保障性住房建在公共交通通达性较高的地方,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适宜的居住选择。北京优先在轨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节点周边布局保障性住房用地,以此优化职住平衡。
换乘、拥挤、等待……通勤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煎熬;即便短期内职住平衡难以实现,通过实施一些改善措施依然可以缩短通勤时间,让职场通勤的幸福感更多一些。
(郭继孚 作者系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