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老有所养这样“兜底”(深度观察)

发布时间:2024-11-14 20:44:05 来源: sp20241114

  图①:文艺团到沱牌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慰问演出。   尹春红摄(人民视觉)   图②:在射洪福利院金家分院,老人们和护工一起做手工。   本报记者 游 仪摄   图③:鲜家沟村“爱心公社”干净整洁。   本报记者 游 仪摄

  农村养老服务,惠民生,暖民心。近年来,四川省射洪市健全服务体系,兜牢、兜住、兜准农村老年群体基本生活,提高了农村养老服务的可及性。截至目前,全市21个乡镇、282个行政村,60岁以上的19.27万人基本实现老有所养。其中,1600多个需要社会救助的农村老人住进了养老院,2万多名农村留守老人得到关怀和照顾,为破解农村地区“养老难”问题做出了有益探索。

  广覆盖保基本,织密农村养老保障网

  射洪市瞿河镇鲜家沟村农村养老“爱心公社”,这个坐落在半山腰的院子整洁干净,空地上种着菜栽着花。一阵乐声响起,在社工陪伴下,73岁的赵发先老人加入“坝坝舞”队伍中,虽然举手抬腿稍显缓慢,但他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赵发先安心的养老生活,是射洪乡村干部“敲门行动”敲出来的。“敲门行动”,就是要让那些留守、独居、空巢的农村老人,老年生活有人照应。

  “赵老的老伴早年去世,儿子在外打工,家里没人照顾。老人身体不好,行走不便,村干部几次到赵老家‘敲门’,动员他就近到‘爱心公社’养老。”射洪市惠民帮扶中心主任廖小军说。

  同赵老不同,陈永同是被“巡”出来的农村养老服务对象。射洪农村常年活跃着一支“巡检督查”队伍,巡的是农村特困老人、困难户,查的是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

  陈永同家住阳溪镇天河村。老人行动不便,家中无人照料。在“巡检督查”中,射洪市民政局局长王灿和工作人员一起,把老人接到了就近的射洪福利院金家分院。护工的精心照料,让老人的身体一天天硬朗起来,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的占绝大多数,在立足广覆盖基础上,我们把养老服务重点放在失能、半失能和特困户群体上。”射洪市委书记谭晓政说。

  抓重点、全覆盖。2021年,射洪开展农村敬老院改革,探索建立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设立3个市级失能、半失能特困集中照护机构、8个镇级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多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康养中心等。以社会化运营为主体、多元化普惠型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为载体,市、镇、村三级农村养老体系形成了一张网,不漏一人一户,兜牢了乡村养老底线。

  “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在于养老照料可及、便捷。夯实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基础,在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杜志雄说。

  目前,射洪市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提升了农村养老照护质量。

  分类施策,提升农村老人获得感幸福感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农村养老有不同类型,在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并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的同时,需要分类施策。

  农村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养老,必须采取兜底措施。

  射洪福利院金家分院,是射洪市直管的集中供养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的社会福利院。走进福利院厨房,只见食品留样柜、晨检记录表、物品消毒登记本等一应俱全。

  福利院食堂里的饭桌设计很用心:圆弧形的桌角,为了避免老人撞伤;四边内凹,老人可以借力起身。桌边的半圆形孔吸引了记者注意,“福利院里失能半失能老人多,我们特意设计了这个专门用来放拐杖的孔。饭堂椅子不多,因为不少老人都坐轮椅。”福利院护理主管邓英介绍。

  手工坊里,桌上堆满毛绒花盆,架上摆着纸质折扇,墙上贴着老人们获得的奖状……工娱屋里,各类手工制品排列整齐,都是老人们自己做的。“卖了花,在养老院还能挣钱!”陈永同说,第一次拿到收入时,他买了许多零食,和福利院里的老人、护工一起分享。

  “一开始,是护工在网上学了做布花、纸花、塑料花、干花,然后教给大家。后来福利院打通了销售渠道,现在老人们只要肯做,每月都有钱挣。”在邓英看来,有的老人即使行动不便,但掌握了一技之长,也愿意用双手干活儿。

  金家分院共有6名护士,负责102名老人的医疗护理。从护士站门口写满注意事项的白板,到盒中有序摆放的小瓶分装药品,医养结合守护着老人们的健康。“除饮食、用药指导外,我们还帮助老人针灸、理疗。”福利院医疗部门负责人毛文君说。

  农村特困老人集中供养,关键是能集中、供得上、养得好。

  沱牌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里,74岁的杨国明正在清扫院子。“顿顿有肉吃,日子好过。”提起在养老服务中心的生活,老人很满意。

  眼下,养老服务中心里有50多位老人,早上一起跳“坝坝舞”,闲暇开展适宜老年人的运动会,每月给大家过一次集体生日……院内亲情墙上的老人笑脸照,拼成爱心形状。杨国明说:“那是养老墙,也是爱心墙。这里,有家庭般的温暖。”

  “全市过去有30个乡镇敬老院,通过优化调整,我们把硬件设施较好、地理位置集中、管护水平较高的8家敬老院打造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原集中供养的自理老人分片区入住。管理人员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薪酬、统一管理。服务跟上来,养老的吸引力自然就提高了。现在,射洪区域性养老中心的入住率从30%上升到90%。”廖小军说。

  原本的生活习惯,让不少农村老人散居山村养老。解决这些老人的养老问题,射洪又有啥招?

  “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我们将养老服务送到家门口。”王灿说。射洪整合已建成的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居家养老设施,合理布局101个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力争多为留守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仍居基础地位,保证居家养老质量的基础上推进特殊群体养老服务分类施策,是提高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的关键。”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说。

  分类施策,久久为功。增设照护中心、增添适老设施,射洪市农村养老统筹收养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养老服务,失能老人重在看护、失智老人全程陪护、留守老人悉心照料……截至目前,射洪农村失能半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养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5%。

  因人施策,提升农村养老差异化服务

  每个农村老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农村养老如何针对不同养老对象因人施策?

  走进射洪市康寿颐养服务中心,理疗室里,5个床位一字排开,老人有的躺在床上,进行针灸治疗;有的扶着栏杆缓慢行走,锻炼腿部力量。“我们的独立医疗区,由射洪市人民医院、射洪市平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负责,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服务中心主任林春华介绍。

  养老台账制度走进了养老院,因人施策有了准确依据。

  眼前是厚厚一摞台账,每一个老人的身体状况、家庭背景、爱好习惯、养老医疗措施、食膳菜谱供应、跟踪养护人员、医卫人员服务,条条记录,明明白白。

  “台账是我们提高养老服务的根据,老人身体变化情况台账会随时更新,因人而异,因人施策。”林春华说,“中心设置了自理区、半护理区、全护理区和失智区,划分5个护理等级,按照老人情况制订个人护理计划。”

  在金家分院,哪些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哪些存在噎食可能,毛文君都记在心里。“我们这儿全失能老人有28个,半失能老人74个。我们不仅有纸质版台账,还有数字化台账,在云端处理养老服务所有事项。”毛文君说。

  与自理老人不同,失能、半失能老人大多行动困难,有的甚至长期卧床,需要专人照管。金家分院21个护工担起了重任,定期擦浴、协助翻身,饮食护理、加强锻炼,尽力让老人过得舒适。

  “一村一专干”,为增强农村养老服务个性化提供了支撑。

  2022年,射洪市民政局投入200万元,打造“一村一专干”农村养老照护模式。每个村确定一名养老照护专干,负责留守老人的寻访、关爱与帮助。

  沿着曲曲弯弯的乡村小路,转过一片蜜柚林,我们跟着瞿河镇南泉村养老专干罗林霞来到百岁老人邓云贤的家。

  每天一大早,邓老出门遛弯就直奔村委会里找小罗。小罗是老人家的“亲人”,每周至少上门两回,帮助老人家打扫卫生、整理东西、修剪指甲。

  “有些求助,老人可能对邻居说不出口。我们不一样,隔三岔五登门,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罗林霞说,为让老人更安心,她还和老人子女建立联系,通过手机视频通话,让老人获得远方的亲情慰藉。

  在邓云贤老人胸前,挂着一部手机,简单3个键,能让他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找得到人。廖小军说,“农村养老正在跟上数字化步伐,仅2023年射洪就给农村留守老人发放了1000台卡片手机,每年给每部手机充值216元,让留守老人放心使用。”

  射洪市市长王能表示,“因人施策,是衡量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的重要尺度,今后还要在提升农村养老个性化服务质量方面多下功夫。”

  强机制增活力,推进农村养老提质增效

  让农村养老事业可持续,钱从哪里来?人才从哪里来?养老机构和平台如何搭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如何协同?

  射洪进行实践探索。围绕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养老服务、因地制宜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目标,引导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激发市场化潜力,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公办养老,增加财政投入。

  “从2021年射洪开展农村养老改革以来,全市累计投入6500多万元,重组和改建了3个市级失能半失能特困集中照护机构、8个镇级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夯实了基础。”王灿说。

  射洪地方经济基础较好,自有财力有保证,再统筹中央和省级的农村养老保障资金,为农村养老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按照现有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公办养老机构每吸纳一个老人养老,政府每月综合补贴700元左右,通过新农合每年补贴150元给所有老人购买农村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按照新农合相关规定报销。全失能、半失能老人按照每月每人1800元和1500元补贴,老人在公办养老机构可以安心养老。

  在天仙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里,老人们有活儿干。“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乐意行动起来,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参与服务中心各项工作。”中心负责人何周满介绍,“别的不说,仅养家畜这一项,一年就能节约公办养老支出六七万块钱。” 原来,不同于其他养老院直接从市场采购食材,天仙养老服务中心是买来半大家畜,由集中供养的老人负责喂养,这让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一下子找到了实现价值的方式。

  “强化和完善公办养老机制,通过激发养老对象内生动力,实现了养老对象通过劳动补贴养老。”王灿说。

  引入市场活水,激活社会力量养老。

  政府出场地,企业来运营。利用原有的养老院,通过公办民营方式,让留守老人有个温暖的家,“爱心公社”应运而生。

  去年3月,鲜家沟村“爱心公社”开张。每月吃饭400元、住宿费500元,加上六七百元护理费,赵发先在外地打工的儿子算了笔账,连声说:“划算!”如今,老人不仅每天有人陪护、一日三餐有着落,还常参加手指操、“坝坝舞”等活动,心情越来越舒畅。

  市场化养老服务价格是否实惠?机构运营是否可持续?

  廖小军介绍,市场化养老服务机构每月需要养老对象支出1500元左右,相关补贴标准和医疗费用报销参照公办养老机构执行,农村家庭可负担。与此同时,政府负责运营机构硬件建设和设施设备添加,按照养老对象每人每月80元提供运营补贴,运营机构能够可持续发展。

  为啥叫“爱心公社”?负责人杨溢娓娓道来:“我们这有爱心养护院、爱心社工站、爱心小市场、爱心小厨房、爱心诊疗室‘五心服务’。”老人可以享受助餐服务,还能把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家禽、种的粮食拿到爱心小市场来卖,贴补家用。

  翻开爱心小市场的交易明细账,南瓜、冬瓜、鸡蛋……一项项记得密密麻麻。“住在我们这儿的老人多会选择兑换购物券,用来吃饭、理发、洗澡。”工作人员杜艳介绍,老人们每天在小院里锻炼半个小时以上,也能领券。现在,鲜家沟村“爱心公社”已有30多位老人入住,还为周边不少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适应农村养老群体变化,兜底线、保基本、促发展,从依靠政府投入推进农村养老,到构建和完善农村家庭养老、公办养老、多元化普惠型养老等相结合的新模式,射洪正在推动农村养老转型升级,推进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2日 1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