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壮族“织郎”玩转非遗 “名锦”焕发时尚光彩

发布时间:2024-11-09 14:20:13 来源: sp20241109

   中新网 广西来宾11月28日电 题:“90后”壮族“织郎”玩转非遗 “名锦”焕发时尚光彩

  作者 陈秋霞

  夜幕下,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土司老街传来机杼声,“90后”壮族男子兰培文正坐在传统竹笼机前织锦。随着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反复纵线牵引,锦面上呈现出清新的粉红色花纹。

11月23日,广西来宾市忻城县,“90后”壮族男子兰培文正坐在传统竹笼机前织锦。俞靖 摄

  “传统壮锦用色复杂、艳丽,为了迎合当下的审美,我将五彩斑斓的丝线替换成相同色系,挑花则选择简洁的几何图案。”兰培文说。

  壮锦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忻城是广西壮锦起源地之一。忻城壮锦已有上千年历史,曾作为贡品献给皇室。兰培文的姑奶奶是忻城远近闻名的绣娘,耳濡目染下,他便爱上了壮锦。然而兰培文家族里的年轻女性都没人愿意学习织锦,家传的技艺面临失传。

  2015年初,22岁的兰培文放弃了医疗器械销售工作,毅然从广东回到家乡,决心将壮锦工艺传承发扬下去。“男耕女织,是传统中国社会常见的家庭分工。但是四大名锦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不乏男性,这给了我很大信心。”

  兰培文告诉记者,壮锦织法之妙,妙在通经断纬。棉线为经,丝线为纬,原色与五彩交织,一经一纬间,图案跃然布上。织壮锦需牵经、串综、穿筘、编花本、织锦五道工序。织锦者必须手巧细心,稍不留神,织错一根纱线,就得从头开始。

11月23日,兰培文展示壮锦作品。俞靖摄

  “入行”不久,兰培文注意到织娘们过去所织的壮锦虽然美丽,但多用于老三件,即床单、背带、被面。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需要这样的物品。“要将壮锦技艺传承下去,必须让人们喜欢壮锦产品,用上壮锦产品。”

11月23日,兰培文展示壮锦。俞靖摄

  于是,兰培文将壮锦传统技艺进行大胆创新,对壮锦的厚度、颜色、图案、材质都做了改变,将现代流行元素和传统壮锦相结合,让千年壮锦焕发出新的魅力。

  在忻城县壮锦技艺传承发展基地里,融入了壮锦元素的围巾、笔记本、摇扇、包包、台灯、手机绳、高跟鞋等产品琳琅满目。身着壮锦服饰的芭比娃娃系列产品引人注目。“这款壮锦娃娃很受年轻人喜爱,每个能卖五六百元人民币。在上海展出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兰培文说。

11月23日,兰培文展示“壮锦娃娃”。俞靖 摄

  2020年,他和表哥梁恒源共同创作的织造作品《忻城贡锦》,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2021年,兰培文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兰培文坦言,由于他并非美术专业出身,在传承壮锦织锦技艺过程中曾遇到困难。“刚开始配色全凭自己的感觉,很容易搭配出不好看的颜色。”于是,兰培文向老师求教,并参加各类非遗技艺培训、展览,与同行交流经验,同时听取专家的意见。“2019年,我到泰国参加展览,带过去的壮锦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还聊了壮锦和泰锦的发展情况。”兰培文说。

11月23日,兰培文展示融入壮锦的高跟鞋。俞靖 摄

  在兰培文和其表哥梁恒源的共同努力下,忻城壮锦销往东盟和欧美。忻城县在忻城莫土司衙署大夫第旧址,打造了壮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兰培文表兄弟俩扛起壮锦织锦技艺的传承大旗,培养当地织娘和绣娘。

  “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清朝时,忻城举人莫震写下的《忻城竹枝词》,描述了壮锦在忻城发展鼎盛时的场景。兰培文说,他的愿望是能培养更多织娘,让这一盛景重现。(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