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8:06:10 来源: sp20241116
中新网 北京2月7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可持续性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建模研究显示,到2050年,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次盆地预计将严重缺乏清洁水源,或使额外30亿人受到影响。
论文作者称,东亚南部、欧洲中部、北美和非洲的许多次盆地由于氮污染水平很高,预计会成为水资源短缺的热点地区。因此,亟需在未来水管理政策中解决水质量问题。
该论文介绍,气候变化会影响水资源供应,而城镇化和农业令用水需求上升、水污染加重,限制了用水安全。河流盆地有时会细分成名为次盆地的小构造单元,是饮用水的一个主要来源,但同时也是大规模城市和经济活动的发生地。这些活动可能会通过污水管道污染当地水道。河流周围的农业等土地利用也会成为非点源污染源,这些污染会从四面八方同时出现,控制难度更大。
基辅水库的富营养化(图片来自Maryna Strokal)。施普林格·自然/供图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荷兰瓦赫宁根大学Mengru Wang和同事及合作者分析全球河流盆地发现,在考虑水质的情况下,氮污染会极大增加出现缺水的河流盆地系统数量。研究表明,将来的全球氮污染或导致缺水的次盆地数量为现在的三倍。已有2517个次盆地的水源被认为水量和水质缺乏,而2010年只有984个次盆地存在水量缺乏。他们预计,到2050年,将有3061个次盆地面临水量-水质缺乏的风险,影响额外30亿人的水资源。
论文作者总结强调,决策者在对今后水资源的评估中一定要考虑水质,虽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6(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的目标包含了清洁饮水,但与SDG2“零饥饿”有关的许多围绕农业的污染控制措施,可能对水污染和这些水源保护有协同作用。(完)
【编辑:张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