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1:47:17 来源: sp20241115
激光陀螺,是自主导航系统的核心部件,被誉为现代高精度武器的“火眼金睛”。1971年,当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纸交给国防科技大学时,中国在该研究上已两次受挫。要依据纸上描述造出实物,难度可想而知。这两张纸也被学界称为钱学森“密码”。
破解“密码”的人就是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伯龙。正是他,使我国成为全世界第四个能独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国家。
进入激光陀螺领域时,高伯龙已近知天命之年。他将自己全部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激光陀螺的研制中,在实验室工作的时间几乎每天都在10个小时以上。研制工作最艰难的时期,他每天待在实验室甚至超过15个小时,完全把实验室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由于激光器检测要求严格,实验要保证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因此实验室就像一个大闷罐。团队成员李晓红回忆:“那时候条件很差,夏天没有空调,高院士经常穿个背心,汗流浃背地埋头工作。”
后来,他80多岁高龄时穿着背心,端坐在电脑前工作的场景被镜头拍下,“背心院士”之名不胫而走。
那些年,高伯龙几乎每个春节也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
1996年大年初一,一位校领导到各实验室巡访。当推开激光教研室的门时,眼前的情景让他大感意外。只见高伯龙坐在仪器旁专心致志地忙碌着,连开门声都没有听到。领导心有感触地说:“老高啊,你一年都没离开实验室,大年初一也该跟家人在一起团圆啦!”高伯龙笑着答:“这点数据测完了就回去。”
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袭击长沙,电力供应极其紧张,实验室只有晚上有电。当时校园里积雪很深,80岁高龄的高伯龙穿着解放鞋小心翼翼地走着,坚持每晚到实验室观察数据、指导实验,而且总要工作到清晨停电后,才步履蹒跚地回家。一次,他在实验室连续做了十几个小时实验,回到家脚肿得连袜子都脱不下来。老伴看了心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你都啥岁数了,咋就不知道悠着点干。”他却淡然一笑:“我们起步已经晚了,如果现在不抓紧,啥时能赶上?”
40余载痴心不改,高伯龙终于令我国海、陆、空、天各式装备有了“火眼金睛”!
人物简介 高伯龙,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1928年6月出生,2017年12月逝世。高伯龙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率领团队在激光陀螺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导弹潜艇等大国重器安上了自主导航的“中国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多项奖励;2次荣立二等功、1次荣立三等功。
(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张照星)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