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秦岭考察站揭开“盖头”

发布时间:2024-11-10 05:53:59 来源: sp20241110

  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

  立春已过,而此时夏季的南极仍处于极昼。

  一群建设者跨越半个地球来南极“盖房子”,在珍贵的白昼争分夺秒。他们看表吃饭、看表休息、看表上班,为了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如期亮相。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连线南极建设者,了解秦岭科考站建设背后的故事。

  南极升起“南十字星”

  南极恩克斯堡岛上,刚完成的秦岭站主体建筑犹如南十字星。14世纪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就曾用这一星座来导航。

  秦岭南极考察站是我国在南极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

  2023年11月1日,中铁建工集团赴南极参加中山站和秦岭站建设的94名建设者从上海启航。他们平均年龄38岁,最小的还是00后,任务就是秦岭站基础建设、主站建设,以及中山站地面站工程建设和设备调试安装。此前,在2017年至2018年的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期间,初登恩克斯堡岛的建设者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完成了大部分临时设施建设任务。

  抵达南极之路,十分不易。中铁建工集团南极项目书记、总工程师曹涛已经四去南极。他记得,穿越“咆哮西风带”时,海浪可达四五米高。坐在船内,都可能被浪“打翻”。队员常出现晕船、呕吐、耳鸣等症状,而穿过西风带一般需要一周左右时间,才会进入南极圈。

  曹涛坦言,5年前,他首次抵达南极时心中不免忐忑。直到“卸货”作业,他才对这里的工作有了信心,“这是在南极打的第一场硬仗”。

  抵达南极,中山站这边首先要开展海冰卸货作业。“冰下就是千余米深的大海,尽管冰厚约1.5米,仍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曹涛说,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从冰面调查,确定卸货方案,到“以老带新”,和南极极端多变的天气抢时间……不管是工人,还是科学家,都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参与进来。

  而秦岭站这边,需要卸运的总物资超过500件、近9300吨。为了尽可能提高效率、节省体力,中铁建工集团南极建设者们站成一排,将一箱箱的物资接力传递,组成一条“人力传输带”。

  中国南极考察站3.0版:更绿色、集约、智能

  秦岭站是第三代考察站。第一代考察站由传统的集装箱房拼接而成,第二代考察站引进了钢结构体系和外维护板。而秦岭站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后来的建造水平都大大提升,更加绿色、集约、智能。

  “搭积木”一般,秦岭站的“骨骼”迅速成型。建造者们为它在国内量身定做了装配式钢结构件和功能模块,到了南极现场拼装。为保证现场施工顺利,2023年7月,整个结构960多根构件已在国内完成“一比一”预拼装。

  秦岭站的功能模块分为度夏、越冬、办公室、实验室、厕所五大类84个。“现场只需把它吊装在钢结构上,一拼装就完成了,里面就是一个‘精装修’房间。”曹涛说,“这样既减少了对南极环境的污染,也缩短了建造工期。”

  考察站还有一层坚固、美观、保暖的“衣服”,也即幕墙板。外面一层不锈钢板,背面铝型材复合板,最里面的一层有聚氨酯泡沫板。据介绍,整个建筑采用轻质高强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可以抵抗零下60摄氏度的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也能扛住17级大风,后者几乎是摧毁性的飓风风力。此外,秦岭站还有指挥调度中心,在中心就能看到各个作业点的情况。

  新站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计划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曹涛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从南极科学考察的角度来看,秦岭站建有自主实验室,未来一些实验可现场完成,无需再把样品带回国内。

  褪一层皮,也爱上南极

  当新建筑披上外衣,建设者们却早已被太阳晒褪了一层皮。

  身处南极强紫外线、强辐射、强风、强雪、低温的环境中,尽管戴着面罩,涂了防晒霜,面部仍不可避免地受到阳光刺激。曹涛已经习惯,“褪掉就好了,长了新皮肤之后,再去外面跑就不怕了”。

  夏季的南极,太阳一直挂在地平线上。他们从早上7点干到“夜里”10点,不肯浪费工作窗口期的一分一秒。“在南极作业,紧前不紧后,能提前一个小时做完,绝不推延一分钟。”曹涛说。

  中铁建工建设者队伍中,有一个00后,他叫谢帅帅,今年22岁,来自陕西渭南。别看他年纪最小,却已经有5年干工程的经验,钢结构安装、电焊、吊装指挥,样样会。今年,这些建设者将在南极度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不能回国过年,谢帅帅不觉得遗憾。春节时,团队可以放半天假,大家能好好洗个澡,换身干净衣服,给家里打个电话;一起包包饺子,吃顿年夜饭,休息一下。“这是我干过最有意义的工程了,这些经历够讲一阵子了。”谢帅帅说。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也是曹涛第4次赴南极参加工程建设。他见证了中国考察站的新生力量,对他自己而言,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

  南极之美,建设者们不去破坏。曹涛说,他们不会打扰动物们的生活,不与企鹅追逐打闹,如果有企鹅路过正在施工的区域,他们会停下来,让企鹅先走,直到它们走到安全地带。每一个施工区域都设置有垃圾箱,施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随手清理,随手收集,放在专用的集装箱里带回国统一处理。

  企鹅、冰川、一望无际的大海、白茫茫的雪原和24小时日不落的景象深深印在曹涛的脑海里,人类探索极地的足迹往前迈进,建设者们对脚下的土地已有了感情,“我们不去污染南极的一寸土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