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逆风前行”显韧性 持续向好有支撑

发布时间:2024-11-14 12:48:50 来源: sp20241114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9%……岁末年终,中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回稳,一系列数据彰显经济增长活力和韧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司负责人表示,总的来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战胜困难挑战、顶住下行压力,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特征,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展望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该负责人说。

宏观指标的平稳表现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2023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呈现出加快恢复的态势。多数经济指标也持续呈现边际改善的趋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在接受记者时采访表示,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能够稳中有进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经济的韧性得到了诸多支撑。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把一致性评估工作做好,形成更大的政策合力。具体来说,加大了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促进了消费和投资的扩大,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深化了改革开放,夯实了经济安全根基,保障和改善了民生等六个方面的任务。

“经济在爬坡迈坎、面临压力时,需要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来助力其平稳运行和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魏琪嘉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要推动形成各类政策的合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促进市场预期持续提振,实现预期与增长的良性互动。

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得益于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落地见效。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在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方面,聚焦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难点,陆续推出了一批务实管用的新政策新措施,在提高供给质量方面,出台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等政策;在扩大有效需求方面,出台了促进家居电子产品等消费、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间投资等举措;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出台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等措施,持续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激发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宏观政策调控主要应该聚焦于哪些目标?魏琪嘉举例称:“我们需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持续发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践中,要形成‘稳’与‘进’的良性互动。”为此,应在“稳”和“进”两个维度上找准路径和方向,激发各类优质要素资源的潜力。

魏琪嘉表示,从“稳”的角度看,一是稳定预期,二是稳定投入。从“进”的角度看,要在巩固、提升、融合、创新方面着手,把做强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转化为有利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举措。短期来看,关键是巩固产业稳定恢复态势,为转型升级赢得宝贵空间。中长期来看,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要着力推动一批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制度建设。

在他看来,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有助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打通制约产业经济企稳回升的瓶颈,为产业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利条件。

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助于为经营主体提供一个稳定的投资氛围和信贷环境,对强化经营主体扩大有效投资的内生动力也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不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包括许多结构性政策的协同发力,这适应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

扩大有效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魏琪嘉认为,扩大有效投资,重在精准、要在及时。

具体而言,“精准”的关键是立足基础设施领域,放眼全产业链,达到激活一子、盘活全局的政策效果;“及时”的关键是促进政策发挥效能,确保政策落实落细的过程更加顺畅。同时,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办法,不断完善项目投资领域中的各项长效机制,着力防范化解投资风险。

对于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精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推动新增发1万亿元国债等已出台宏观政策持续落地见效,加强政策预研储备,推动经济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责编:孙红丽、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