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国立古代艺术博物馆里的瓷器展品

发布时间:2024-11-09 19:02:23 来源: sp20241109

  法国游客在欣赏中国瓷器。   颜 欢摄

  捷克艺术家瓦茨拉夫·奇夫卡制作的小提琴。   颜 欢摄

  阿尔布克尔克家族定制的瓷盘。   若泽·佩索阿摄

  葡萄牙国立古代艺术博物馆陶瓷收藏馆一景。   里卡多·迪亚斯摄

  葡萄牙国立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网站上有许多“明星”展品,其中一件是16世纪中国的青花瓷罐,罐身纹饰特殊,带有西方纹章图案装饰,应为欧洲贵族向中国瓷器产商专门定制。

  成立于1884年的葡萄牙国立古代艺术博物馆依傍于特茹河之畔,是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绘画、雕塑、金器、陶瓷等4万多件藏品,时间涵盖12世纪至19世纪。在这些珍贵藏品中,陶瓷制品逾7500件,见证了中国瓷器漂洋过海与葡萄牙釉陶相遇、融合的奇妙旅程。

  中国瓷器远渡重洋

  葡萄牙国立古代艺术博物馆位于一座建造于17世纪末的宅邸内,淡黄白色相间的外立面端庄典雅、设计简洁,展现出该时期葡萄牙民居建筑的典型风格。博物馆共有4层,陶瓷收藏馆位于第二层,几尊典雅秀美的明代青花瓷花瓶和瓷盘置于展厅中间,吸引着往来者的目光。这些瓷盘的纹饰大多为楼阁、山水和人物,正是流行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山水瓷盘,也有一些印有西方纹章装饰和图案。放眼望去,陶瓷收藏馆中的大部分展品来自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此外也有来自葡萄牙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陶器制品。

  回溯历史,葡萄牙是最早与中国开展瓷器贸易往来的国家之一。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带领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开辟了欧亚交通新路线。次年,达·伽马返回里斯本,将一套中国瓷器献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引发王公贵族对中国瓷器的喜爱与追捧。

  伴随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以瓷器、丝绸、茶叶等颇具中国特色的物品为纽带,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更加密切。例如,葡萄牙商人从中国进口的大量青花瓷制品,大多由克拉克帆船运抵欧洲,这些瓷器因此得名“克拉克瓷”并闻名天下。这些扬帆而来的大瓷盘,盘腹中心饰有中国山水画,口沿分八格开光,交替绘有牡丹等极具中国风格的纹样。

  与此同时,葡萄牙贵族开始向中国专门定制纹章瓷器。据博物馆陶瓷收藏馆馆长拉斐尔·阿尔费宁介绍,定制瓷器在葡萄牙的最早记载出现于1528年,即明代嘉靖年间。葡萄牙人非常珍视这些中国瓷器,甚至在返程途中给它们加饰银制配件。由于当时欧洲人多使用质地粗糙的石制或陶制用具,设计独特、淡雅脱俗且白皙光洁、能耐高温的中国瓷器脱颖而出,备受珍视。当时,葡萄牙贵族多以中国瓷器为地位的象征,定制瓷器一时间蔚然成风。其中,由葡萄牙阿尔布克尔克家族定制的瓷盘尤具代表性:盘心绘有盾形纹章,配以十字形盾牌和百合花,蓝白相间,光洁细腻。这件瓷器珍品既是欧洲艺术史上的美丽篇章,亦是中葡艺术交融出的灵感结晶。

  瓷器绘就东方想象

  在展厅另一侧,葡萄牙锡釉陶器展区中陈列的器具纹饰明显受到东方美学理念影响。一件有趣的人物图盘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欣赏:盘心绘有一名持伞的僧人,他站立在岩石前,上方有飞鸟盘旋,周围绘有栏杆、花草和四组有双坡顶房屋和圆顶塔楼的建筑。圆盘内壁装饰多为欧洲花草、建筑,画面主要人物形象却是东方面孔,反映出当时葡萄牙工匠对中国的某种遥远想象。

  沿着迤逦万里的海上丝绸之路,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远渡重洋、来到欧洲。葡萄牙人带回欧洲的中国瓷器,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透露出曼妙的异国风情,令当地人赞叹不已。为满足庞大的外销需求,景德镇从明代开始大量生产专供出口的瓷器,这些外销瓷器与中国本土流行的瓷器有所区别,大多是在使用功能上更符合欧洲人生活习惯的盘、罐、杯等生活器具。

  欧洲一些国家对中国瓷器的强烈需求推动当地陶瓷业发展,引发竞相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潮。葡萄牙工匠率先用釉陶仿制中国青花瓷。17世纪早期,里斯本陶匠开始在本地生产的彩陶器具上模仿克拉克瓷的中式纹饰,令这些欧洲形制的盆盘瓶罐浸润中国艺术风格,演绎中国故事题材。

  漂洋过海而来的中国瓷器如同画家的插图游记般启发着当时的欧洲工匠,构建出一个幻想中的东方世界,逐渐形成风靡欧洲的“中国风”。同时,这些釉陶又融合本地特色,凝结成具有时代特征的独特风格。1582年,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访问葡萄牙时,致信女儿描述葡萄牙人制作的锡釉陶器,称其“显然是以中国风格设计的”。在这一时期葡萄牙工匠制造的陶瓷器物上,中国面孔的男女老幼渐次登场,在雕龙画凤的亭台楼阁中,传递出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美好想象。

  “葡萄牙蓝”描摹东方美

  漫步葡萄牙街头,蓝白相间、精致丰富的瓷板画装饰常令游人惊艳。这些古朴明净、肖似中国青花瓷的瓷板画早已融入葡萄牙人日常生活点滴,它们镶嵌在建筑外墙、民居大门和餐厅座椅……一个不经意的转角,就会偶遇一片水蓝,描画着一个面朝大海的国度的斑斓辉煌。白底蓝釉的瓷板画又被称为“葡萄牙蓝”,展现出中国制瓷工艺和审美风情传播到欧洲后,对葡萄牙艺术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作为“瓷板画王国”,葡萄牙瓷板画艺术历史悠久。17世纪时,伴随中国青花瓷的流行,蓝白相间的艺术样式成为瓷板画的主流风格,清新的配色对当地人的审美产生了一定影响,甚至令葡萄牙人对蓝色更加偏爱。从技术角度而言,当葡萄牙画匠在瓷板上用巴洛克、洛可可风格描绘欧洲贵族的日常生活时,青色婉约质朴的色调更好呈现出画面的明暗对比,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陶瓷收藏馆展厅内,一架以“葡萄牙蓝”瓷板画艺术形式制作的小提琴最为精致夺目。这件藏品由捷克艺术家瓦茨拉夫·奇夫卡制作,小提琴外表突出还原了瓷板画的光泽和色彩,同时兼具中国青花瓷的艺术神韵。彼时欧洲人尚在探索制瓷工艺,其创作方法、使用材料和图形模式与中国虽有所不同,但一件件精美的瓷器制品依然能令我们看出当时欧洲工匠的精致技艺,以及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当地的嬗变发展,这些瓷器堪称中葡艺术风格相互融合的产物,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的结晶。

  数百年来,中葡艺术交流融合,一件件精美瓷器成为艺术史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在这一过程中,葡萄牙瓷器在制作工艺和审美风格上的发展变迁,讲述了中葡文化交流互动的故事,留下一段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6日 1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