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体感”上线,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发布时间:2024-11-10 00:27:22 来源: sp20241110

  ■本报记者 李晨琰

  寒风瑟瑟,昨天早晨上海气温创新低,个别郊区最低气温低于4℃。路上,不少行人已穿起羽绒服。据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测,近期全国范围内将迎来两股冷空气影响,本市所处的南方地区气温将持续走低。此轮冷空气影响过后,今日气温有所回升,到周四前后将有新一轮冷空气“补货”,本市将再次迎来降温、降水和大风过程。

  “初冬体感”上线,加上秋冬本就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忽高忽低的气温“过山车”也让心脑血管疾病有了可乘之机。记者从申城几家医院获悉,自这轮降温以来,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等就诊量有抬头趋势。对老人、小孩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医生提醒,近期一定要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房间适当通风,身边备好常用药,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突然降温易诱发慢性病急性发作

  张老伯患有“老慢支”(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时一直很注意保养,无奈近期气温变化大,让他感觉有些吃不消了,出现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只好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

  “气温变化,人的呼吸道最易感知,近期因呼吸道疾病来就诊的患者确实有一定增加。”市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谢国钢告诉记者,感冒、流感、鼻炎、咽炎、老慢支等均是秋冬易发作的呼吸道疾病,许多老人本身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慢性病,随着降温容易出现气道收缩或感染,从而诱发慢性病的急性发作,严重者需要住院治疗。

  “老年人体弱,急症起病凶,不要有‘扛一扛’的想法。”谢国钢建议,老人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近来,感冒、咳嗽的患者不少,临床上还有部分患者明明有咳嗽症状、但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异常,这是为什么?“许多呼吸道疾病有季节性,咳嗽也不例外。”谢国钢解释,这往往与干冷空气刺激、过敏性咳嗽、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他提醒,患者可从饮食起居入手,如少吃海鲜、羊肉等发物,注意保暖,保持居室通气,避免接触过敏原等,做好防护以降低疾病发作。

  心梗伺机而动,切忌“要风度不要温度”

  除呼吸道疾病外,秋冬同样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尤其是本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慢性基础病的患者,更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危人群。

  “降温后人体血管骤然收缩,带来最直接的‘后遗症’便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多了起来。”上海市东方医院心内科(北院)主任张奇告诉记者,从近期门急诊接诊数据看,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多。

  就在前几天,张奇刚接诊了一位患者,70多岁的胡老伯在晨练后突然出现胸闷的感觉,休息了一天也得不到缓解,就到院就诊了。检查显示,胡老伯是急性心肌梗死,因在家“闷”了一天,已发展成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情严重。好在团队第一时间为他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目前,胡老伯情况稳定,已回家休养。

  复盘胡老伯的发病过程,张奇找到了一个关键细节,患有高血压的胡老伯锻炼前后未能及时穿脱衣物,冻着了。“寒冷会引起血管收缩,升高血压,如果着凉受寒,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随时做好保暖工作,切勿‘要风度不要温度’。”

  回顾近几个月接诊的心梗病例,张奇表示,50岁以下的患者比例占了近六成,年纪最轻的刚三十出头。“即使是平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人群,包括中青年,一样可能突发心脏疾病,一定要提高警惕,‘保身家’。”他特别提到,不少人到了秋冬习惯在洗澡时将水温调高,洗澡时间也比较长,“较高的水温会产生大量水蒸气,造成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心脏不适人群就会出现供氧不足,从而引发心血管意外。所以,洗澡别太久,10到20分钟为宜。”

  医生同时提醒,除做好保暖外,慢性病患者身边要备好常用药,忌擅自停药。随意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可能引发生命危险,慢病患者也可在家自备血压计,随时监控血压情况。(文汇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