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4 23:02:00 来源: sp20241114
现在日常生活中,扫码购物、点餐、停车缴费等移动支付方式方便了消费者,也降低了经营者的人力成本。但随之而来的强制关注、夹杂广告等问题,也让消费者在“扫码”之后感到困扰。相关专家表示,强制扫码消费以及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涉嫌违法违规,还可能被不法者利用实施电信诈骗。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商家强制或诱导扫码消费的问题都比较普遍,即使消费者已经在店内,同样会被索取一些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在湖南长沙,一位工作人员声称自家店扫码不会收集个人信息,然而记者验证后却发现并非如此。
记者:扫码后,可以看到小程序的隐私保护指引,它首先要收集地址(位置),然后要收集剪贴板、方向传感器、磁场传感器、头像等个人信息。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消费者在扫码消费的选择上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记者:扫码点单过程中有一个叫做隐私权政策,里面提到要收集电话号码、姓名。这个您有注意到吗?
湖南长沙消费者 谢女士:还真没注意。可能第一次注册消费的时候,因为要绑定手机号,应该是绑定过一次,后面好像就没有看到这个,应该就是自动忽略了。现在字太多,大家一般不会有时间和耐心去仔细阅读,如果是有弹窗式的、字少一点的,可能会好一点。
消费者谢女士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即使消费者阅读了相关的“隐私政策”说明,也知晓会被索取个人信息,大家也只能选择同意,否则你就得放弃购买相关的商品。
强制扫码
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涉嫌违法
据专家介绍,商家通过扫码消费的目的是锁定会员,为二次营销累计顾客和消费数据,同时可以节约人工、优化商业流程。但是,这种行为往往忽视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而且超范围索取个人信息的行为涉嫌违法。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导航信息不仅是获取你的位置信息,有可能还要求获取你的通讯录信息等相关的这种情况,扫码点餐和扫码购票、扫码入园也同样是这个效果。我就是为了进去看一看,参观一些公园,但是你把我的个人信息全都拿走了,既没有正当性的理由,也没有合法性的理由,更没有必要性的理由,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违法违规行为。
据了解,在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而且,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
今年年初,中国银联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显示,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受访者月均消费总支出的86.1%由移动支付完成。网络安全专家介绍,扫码消费普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网络安全专家 万仁国:有一些人把恶意的二维码嵌在比较诱惑的地方,比如说领取红包,或者说退税、补贴,让你去扫。那么当你扫了之后,它打开的是一个网站,会要求你填写信息,特别涉及要填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取款密码的时候,或者是支付密码时,要特别当心,一旦把这些信息往里面填了,你的钱可能就被转走了。
被强制扫码点餐
消费者将商家起诉至法院
据了解,目前窃取、售卖个人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条黑灰产业链,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消费者来说,遇到强制扫码的情形该怎么办呢?在四川德阳,消费者罗某在面对自己个人信息被强制索取时,将商家告上了法庭。
2022年5月,四川德阳的市民罗某到某火锅店就餐,服务员以“须关注商家公众号”为由,拒不提供纸质菜单,并要求罗某通过扫码点餐,强制收集其个人信息。罗某认为,该火锅店的行为既不合法、也不正当、更无必要,侵犯了原告个人信息,故将商家诉至德阳市旌阳区法院,要求火锅店删除个人信息,赔礼道歉。接到起诉后,旌阳区法院对此进行了审理。
德阳市旌阳区人民法院审判员 彭诗文:这起案件中,火锅店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的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侵犯了罗某的个人信息。我院依据法律规定,判决火锅店停止侵权,在规定的时间内删除罗某的个人信息。
法院经审理认为,罗某到火锅店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法院判决餐厅停止侵权,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删除获取罗某的个人信息。
扫码有礼? 小心有诈!
除了强制扫码,扫码送水杯、扫码有礼等也成为频繁出现的一种诈骗形式。诈骗分子利用一些人“好奇”的心理,在免费送的礼物上印上二维码,通过诱导扫码实施诈骗。
2022年12月,江苏常州市民小程收到一个来自陌生寄件人的快递,里面是一只水杯,杯身印有二维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小程扫描了二维码,随后被加入一个声称是“某团商家”的福利群。
江苏常州武进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员额检察官 周荻淳:群里有大量的其他用户,都是嫌疑方所控制的,他们就说自己获得了某某奖励,需要怎么操作。被害人看到其他人也进行了这样一个操作,获得了相应的利润,那么被害人也就相信了。
一开始,小程确实通过所谓“做任务”赚到了300多元。当小程以为有利可图连续投入了近17万元,直到朋友提醒才意识到被骗,于是立刻报警。
常州警方根据线索,在浙江义乌将犯罪嫌疑人周某甲等人抓获。经查,2022年11月底,周某甲购买了大量个人信息,并让水杯厂家定制印有二维码的水杯,再按照名单寄出,进而对收货人实施诈骗。
江苏常州武进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员额检察官 周荻淳:在未经被收集者同意,将合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提供给他人,应当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以及提供公民个人信息。那么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情节特别严重的条件,是只要达到5万条。本案的犯罪嫌疑人也达到了三年以上入罪标准,所以最终我们是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来认定的。
最终,经法院审理,周某甲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万元。
各地开展综合治理
规范扫码消费服务
针对目前强制扫码消费的乱象,北京、上海等地网信办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展开了一系列综合治理行动,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规范扫码消费服务,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了解,今年8月底北京市网信办制定并发布了《北京市扫码消费服务违规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案例解析及合规指引》,其中对于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强制消费者提供与功能无关的个人信息、违规向第三方提供消费者个人信息等6类违规问题进行了规范。
从6月中旬开始,上海市网信办会同市场监管局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执法行动,其间约谈了三家存在相关违规的企业,要求对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行为进行全面整改。
上海市网信办网络执法监督处副处长 吴宏鸣:主要的目的还是警示和告示,同时提示他们相关的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的一些情况,然后对他们进行了约谈,指导督导他们抓好这些问题的整改。
在上海嘉定的一家购物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已经推出最新的“纯净版”停车码。消费者扫码后只需要绑定车牌、查询车费、完成支付这3个步骤。
市民 燕先生:以前我们出去,还需要绑定会员之类的,非常麻烦。现在有了这个二维码以后,我们出去就非常方便。
作为嘉定区首家示范推出“纯净版”停车码的商场,从今年7月底开始,这里就对所有停车码进行了升级改版。
据了解,目前上海市网信办将重点聚焦餐饮门店、停车扫码、少儿培训、商超购物、理财小贷、房产中介、汽车4S店、租借充电器等8个消费领域,接下来将针对这些领域持续开展集中治理。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