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国宝守护者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4-11-14 23:34:08 来源: sp20241114

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海报。 故宫博物院供图

1933年,新年伊始,一群衣着简朴的书生,押送装载着一箱箱珍贵文物的板车,走出故宫午门。

他们没有想到,这一走,就是数十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不到两年时间,战火漫及华北,北平岌岌可危。危难中,这群人,为了故宫文物免遭损毁劫掠,踏上了漫漫征程。他们自北平出发,向南,向西,横贯大半个中国,筚路蓝缕,负重远行,用生命和信仰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这些文物中有10件单只重约一吨、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先秦石鼓,也有总计3.6万余册的文渊阁《四库全书》,迁移路途遥远,运输难度极大。纵使在和平年代,要想安全运输体量如此巨大、数量如此繁多的文物,亦绝非易事。

当其时,中华大地战乱频仍、物资匮乏,文物南迁之难可想而知。在颠簸的路途中,国宝守护者们要面对的,除了敌人、炮火,还有疾病和饥饿、急流险滩和火灾水患,以及不利于文物保护的潮湿环境和白蚁鼠患。

今天看来,90年前那段国宝南迁的历史简直是一个奇迹。90年来,无数人屡屡发问:一群文弱书生,缘何能够携带着一万九千余箱文物奔走于国难道途,奔走于连天炮火,保护了中国文明史上的大量珍品,使中华文明的长河不被战争截断?

其实,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平凡中国人的平凡故事。

1943年6月8日,峨眉县突然发生了一场火灾,危及故宫文物。《峨眉县志》记载:“6月8日,下午1时40分,峨眉城区发生一次特大火灾。人们称‘六·八火灾’。据一份官方资料称:烧死9人,警察失踪2人。烧毁房屋1363幢,受灾人数6778人,估计损失折合法币73047.123万元。”彼时的峨眉,没有现代化的消防设备。人们只好从井中汲水,用碗瓢舀水灭火,奈何杯水车薪。大火一旦烧出西门,故宫文物将遭受灭顶之灾。

危急之中,峨眉百姓和驻守士兵一起动手,纷纷拆除自家的房屋,在武庙库房周围拆出一片“隔离带”。终于,库房里的文物躲过了这场大火,安然无恙。

这是故宫文物南迁过程中感人至深的一幕。这样的场景,在南迁岁月中不止一次地发生。国宝迁徙途中,百姓让出祠堂,僧人腾出寺庙,军警尽心保卫,民族企业鼎力相助……故宫文物南迁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振奋人心的篇章,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壮举。

翻看老照片,我们会诧异地发现,南迁途中动荡不安的日子里,这些从故宫走出来的书生,尽管忍受着时世艰困、岁月清寒,他们的脸上却闪耀着宁静的光辉。战乱、贫困、饥饿、孤独……都无法湮灭他们心底神圣的信念。在峨眉武庙,存放着西迁北路文物共7286箱。其中10件先秦石鼓,就存放在武庙西配殿库房里。那志良在武庙西配殿隔出一个小房间,作为自己的宿舍,从此与石鼓为邻。每天早上起床,他就到大佛寺去,在那里办完一天公事,晚间回到武庙。古佛青灯,伴他写下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著作——《石鼓通考》。离开驻留了将近8年的乐山、峨眉之前,马衡院长亲笔书写了“功侔鲁壁”牌匾,向存放过故宫文物的安谷“一寺六祠”以及峨眉的武庙、大佛寺、土主祠、许祠表达谢意。

从走出故宫的那一天开始,国宝守护者们长途跋涉,辗转颠沛,用小车推送,用汽车载运,用竹筏渡河,把文物护送到远离硝烟的大后方。1958年,行程近两万里的文物南迁终于结束,分散于各地的文物,在守护者们的护送下,北返故宫。这场中国近现代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文物大迁移,被誉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次奇迹”。

今天,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故宫,欣赏文物美轮美奂的光华,当越来越多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人们所知;今天,当我们伫立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当我们回望故宫文物南迁这段浩瀚历史——我们不仅是缅怀那一群国宝守护者,也是在追寻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读懂了中华民族何以艰苦卓绝、坚不可摧。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