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3:26:17 来源: sp20241118
过年回家没被父母、亲戚催下婚,对没对象的你来讲,简直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春节。这话虽是玩笑,但也体现了春节催婚的普遍性,甚至引得催婚的和被催婚的纷纷向心理医生求助。近期,北京安定医院的微信后台就频频收到读者关于“催婚”的私信:
“平时给父母打电话,三句不离:最近找对象了吗?有合适的对象能带回家过年吗?”
“这又快过年了,我是真不想回家,想到亲戚们都会问我的感情状态就觉得好烦。”
“我女儿今年35岁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女儿主动找对象,哪怕新认识点人也好。”
“我被催得实在扛不住了,求点有效的应对办法,能直接用的干货!跪谢。”
……
这见面还能不能好好聊天了?!今天,就请专注于婚姻家庭治疗的心理治疗师为双方提供一份“聊天指南”。
长辈留出空间 晚辈主动沟通
长辈要先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子女找对象的过程一波三折是正常的。晚辈在开始找对象的时候,可以适当透露一些信息给父母,让他们看到你有心做这个事情。子女也可以跟父母表达实际的困难,比如有时候是你喜欢对方,对方对你没有动心,自己也缺少这方面经验去处理。适当表达你的困难,同时建立清晰边界,告诉父母不需要他们过度担心,自己也在学习怎么处理,这也是亲密关系养成中必修的一课。
非暴力沟通话术 两代人学起来
两代人谈及婚姻话题时,可巧用“X+Y+Z”(具体情境或前提条件X + 对方的客观行为Y + 自己的感受或需求Z)的非暴力沟通方式。下面分别从长辈和晚辈两个角度进行示范。
父母版 “儿子你已经36岁,上次分手已经过去快3年(具体情境或前提条件X),今天你回来告诉我仍然不接受去相亲(对方的客观行为Y),妈妈/爸爸心里真的很着急,为你担心,担心你没能为自己创造机会认识潜在适合的对象,一个人生活会孤单(以‘我’开头表达感受或需求Z,具体点更好)。”
子女版 “爸爸/妈妈我刚过年回家第一天(具体情境X),你们没跟我商量便把我的微信给了亲戚朋友,催我见相亲对象(对方的客观行为Y),我感到不被尊重和难过,我不喜欢快餐式地约见女生,我希望你们不要干涉,相信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与人相识相恋(以‘我’开头表达感受或需求Z)。”
“非暴力沟通”的前提是双方都愿意以合作态度讨论矛盾话题。如果是一方使用这种沟通方式,需要长时间才能起到带动作用。
“保命要紧” 收好这道“边界符”
遇到无法就事论事的人,比如对方情绪上头,脱口而出一些伤人的话,此时,无论对方是谁,谨记“保命要紧”,收好这道“边界符”保平安。
在心理治疗门诊,小卫是我的老访客,最近她为回家过年而纠结。电话里长辈们轮番轰炸催婚,爷爷说到激动时常常口不择言:“你那工作有啥意义,把工作辞了,给我回家结婚。”或是父母生气时威胁道:“今年没带对象回来,你也别回家给我们丢人了。”
小卫说到此处不免再次黯然神伤,自己过去一年被原单位“优化”,找到新工作实属不易,没想到自己的努力还被家人否定和贬低,一时间寒了心不想回家过年。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我鼓励小卫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比如需要长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建立边界)。
后来,小卫勇敢地给家长打了电话,尝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并温柔坚定地建立边界:
“爸妈,我这两年为了稳定工作,感情上投入的精力确实不多。我也很希望找到意中人,积极通过身边同事朋友的介绍认识了一些人(主动表达自己找对象的努力和困难)。
“可是,当你们几乎每次只谈结婚(情境),并且催我或是威胁我没找到对象辞掉工作、不能回家(对方客观的言行),我真的感到很委屈,觉得我最亲的人都不理解我的难处,把我看作不为婚姻努力的人(以‘我’开头表达感受)。
“如果以后你们仍然激动地说那些你们事后也后悔的话,我当下会挂掉电话,让我们双方冷静之后再聊,好吗(建立边界)?我真心希望,你们先听我说说最近感情的进展,如果不顺利也不需要你们给意见,我会学习怎么去处理的(表达‘我’的需求)。”
经过两次沟通,小卫的长辈逐渐能理解她的难处,不再一气之下口不择言,小卫也愿意回家过年,并把自己正在认识的一些男生的照片和资料分享给家人,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喜欢的类型。
刨根问底
我们是如何陷入催婚“魔咒”的?
长辈“追”, 晚辈“逃”,恶性的互动循环 在催婚与被催婚的两代人之间,大多数被催婚的晚辈觉得跟长辈沟通比较麻烦,通常选择“报喜不报忧”,只重结果忽略过程。
而长辈不了解过程,对晚辈是否能尽快找到对象感到不确定与焦虑时,就容易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催婚”,比如只谈结婚的话题、强迫孩子去相亲、未经同意擅自把孩子的微信/电话告诉中间人等等。这些方式令晚辈感到不适,从而更不愿意将自己找对象的情况跟长辈沟通。双方陷入长辈“追”与晚辈“逃”的恶性互动循环。这种关系的长期紧张,会给双方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引起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问题。
“催婚”背后可能是家庭模式的代际“创伤” 这里谈到的家庭代际“创伤”指家庭中的一些不良互动、养育模式,以“症状”的方式进行传递,并且是以一种跟上一代家庭“相似”或“相反”方式进行的某种重复的命运轮回。
比如,经历过原生家庭中的暴力行为,在今后组建家庭时,有的人会不自觉认同“施暴者”,受到压力刺激时,下意识也采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伴侣;也有一些人会同情原生家庭中的“受害者”,害怕人际关系冲突,习惯当个“老好人”,对伴侣、家人过度顺从、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回避进入亲密关系。
更为常见的是,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幸福,子女潜意识会对亲密关系存在消极预期,从而表现出对相亲或潜在发展对象的苛刻要求与不确定的标准,还有强烈改变伴侣的愿望等,最后导致自证预言。
那有人会说了,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幸福,我的婚姻还会幸福吗?其实,父母的相处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初始人际交往的模板,并非一成不变,当我们通过学习和成长后,可以对原生家庭给予的不同资源进行祛邪扶正。
敲黑板
搞好沟通为婚后和睦打基础
作为晚辈,可以尽量去理解长辈一些不尽合理的行为背后,是希望你过上他们所能想象到的婚姻生活。作为长辈,要支持晚辈,相信他/她能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到幸福。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需要共同努力,其实这也是在给彼此一个成长的机会。
因为当婚姻拉开序幕,未来涉及公婆与媳妇、岳父母与女婿、祖孙三代人之间的相处更为复杂,而在讨论婚恋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也是在为全家的和睦相处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不断提升“爱与被爱”的能力,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本组文/贺琼(北京安定医院)
(北京青年报) 【编辑:付子豪】